邵福源
首先,向大家奉上病例兩則:
一天晚上,急診室送來一位老伯伯,訴說昨晨起床時左胳膊、左腿軟弱無力,并逐漸加重,現在發展到左半身不能動彈。醫生還得知,病人長期以來有高血壓史。體檢發現病人左側偏癱及半身感覺減退,口角歪斜,伸舌偏左。隨即給病人作CT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腦額葉部位有梗死灶,診斷為腦梗死。
幾天后,急診室又來了一位老太太,訴說自己近2天來感覺頭暈、耳鳴,出現復視,并伴有惡心、嘔吐,特別是走路步態不穩,“一腳高,一腳低”。體檢時發現病人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表現,CT檢查顯示腦干左側有梗死灶,也診斷為腦梗死。
腦梗死!腦梗死!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那么多人患腦梗死?為什么腦梗死發病以老年人居多?為什么同是腦梗死,表現卻不一樣?
要回答這些問題,先要介紹一下腦的血液供應情況。大家都知道,腦是人體的重要臟器,雖然重量不到體重的3%,但它對血液的需要量卻超過全身的15%。因此,腦的血液供應異常豐富。腦血管的分布就像茂盛的大樹一樣,分支不計其數,分了又分,越分越細。腦組織依靠豐富的血液供應得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因為腦對血液供應的要求很高,一旦腦血管的主干或分支受阻,就會引起腦缺血,導致腦功能障礙,嚴重者則發生腦梗死。
供應腦的血管來源于心臟。由心臟發出的血管,經過胸腔、頸部,最后到達腦組織。可以說,供血通道上任何可引起供血障礙的病變,如心臟疾病(心律不齊、心瓣膜病等)、血管壁疾病(如動脈硬化)、血液成分改變(如糖尿病、高血脂)、血壓過高(高血壓)等,均可導致腦梗死。因此,腦梗死十分常見就不足為奇了。又由于以上這些致病因素都好發于老年人,所以老年人就難免“首當其沖”。當然,腦梗死并非老年人特有,它也發生于中年人。因為心臟病、動脈硬化等雖然好發于老年人,但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也常見于中年人。此外,抽煙、飲酒等不良嗜好也會加速腦血管病變,引起腦供血障礙,導致腦梗死。所以腦梗死并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其他年齡組的人也不可掉以輕心。
從解剖角度來看,進入腦的動脈可分為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兩大系統。頸動脈系統支配大部分大腦,而椎-基底動脈系統則分布在小腦、腦干和大腦的后部。由于不同部位的腦組織功能不一,因而不同部位的血管阻塞所引起的癥狀也就各異。一般地說,頸動脈系統阻塞機會居多,往往影響一側大腦功能,使病人出現對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等癥狀,如本文第一位病人。椎-基底動脈系統阻塞較少見,往往使小腦、腦干等部位受損,從而引起眩暈、步態不穩等癥狀,如本文第二位病人。
讀了以上這些,大家也許會擔心:腦梗死的表現如此復雜多變,恐怕我們難以識別。誠然,對腦梗死的最后診斷要靠醫生,但是如果病人或家屬能夠盡早作出初步判斷,并及時送醫院診治,則對病情的預后至關重要。從以上病例我們不難看出:首先,腦梗死病人常為中老年人,往往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煙、飲酒等危險因素存在;其次,腦梗死往往突然起病,病情進展較快;第三,腦梗死的臨床表現以偏癱、失語、眩暈等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癥狀和體征為主。盡管腦梗死的表現形形色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提高警惕,掌握規律,腦梗死就不會輕易地從我們身邊“漏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