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杞
我研究了近40年骨傷科疾病,可有一次坐診時卻聽見患者在悄聲議論:“施教授以前是不是干口腔科的?”我非常詫異,再注意聽下去,另一位患者竟馬上附和說:“是啊,是啊!我也在納悶,施教授案頭為啥喜歡放那么多壓舌板?來一個病人看一次喉嚨?”
聽到這里,我不禁啞然失笑。其實患者有所不知,被我觀察咽喉的都是頸椎病患者,他們一般只知道頸椎病與長期低頭屈頸位導致的椎間盤退變有關,而不會想到與咽喉有什么關系。然而,我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90%以上的頸椎病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咽喉部炎癥。有些職業的人群,比如演員、中小學教師、化工廠工人,或聲帶、咽喉長期處于疲勞狀態,或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下長期工作,往往是頸椎病的好發者。另外,吸煙、嗜酒等易感咽喉部炎癥的人群,也易患頸椎病。
我們通過研究進一步證實,咽喉部炎癥是頸椎病的重要易患因素之一,且其病程及程度都對頸椎病的發生有重要影響。祖國醫學認為,頸椎病的病機是由于氣血失和、風寒內襲、痰瘀互結、郁而化熱,或兼有風熱內襲、痰熱內結咽喉,故有包括頸項強痛、咽部不適在內的多種臨床表現。頸椎與咽喉部位毗鄰,兩者之間的淋巴循環存在密切聯系。咽喉部的細菌、病毒等炎性物質,可以播散到頸椎部的寰枕關節及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左上圖紅色波及區),使這些組織痙攣、收縮、變性、肌張力下降,韌帶松弛,破壞局部的完整性與穩定性,最終引起內外平衡失調,導致頸椎病的發生。
所以對頸椎病,我們采用了頸咽同治的治療原則,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診治過程中尤其注重患者咽喉部的炎癥情況,診察咽喉部痛、熱、腫、干等,并將炎癥分為三級。根據炎癥的程度,結合其他癥狀與實驗室檢查的結果,我們運用益氣化瘀清咽方藥治療,常用黃芪、丹參、板藍根、玄參、防己、薏苡仁等,形成了經驗方藥,總有效率達89.1%。如炎癥較重,使用清咽解毒的中藥也相應加重,往往能取得較好療效。如配合用金石飲代茶、漱咽,堅持每天做二三次頸椎保健操(見下文及圖示),則療效更好。
所以,頸椎病患者就診時,被醫生要求張大嘴巴暴露咽喉,可不要心里直犯嘀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