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芳
灌腸術的文字記載始見于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醫學書籍,當時灌腸工具以空心蘆葦管或木管連接牛角、葫蘆或動物膀胱等制成,灌腸液使用的是普通清水。現在,灌腸工具已改進為橡皮導管、貯液金屬吊桶,灌腸的液體也改成了肥皂水、鹽水或甘油。
一般腹部手術前,病人都要接受肥皂水灌腸。大量液體進入腸道形成高壓,引起腸道反射性蠕動而導致排便。這樣,腸管空虛、干癟,能減少腹腔壓力,便于手術操作和減輕術后腹脹。否則,病人麻醉后肛門括約肌失控,會便溺于手術臺,造成污染,術后腸功能恢復也慢。
但是,這種灌腸方法灌液量大(一般需500毫升左右),刺激腸壁粘膜,可引起充血水腫,甚至出現全身癥狀如皮膚蕁麻疹等。在寒冷的季節,有的病人還會因肥皂水溫度低而引起腸道痙攣、感冒。如果溫度過高,又可引起腸道粘膜受損。再者,由于灌腸管較粗,如果操作不慎,可能造成肛門損傷。所以,很多病人在接受灌腸時非常緊張。
其實,祖國醫藥寶庫中,有很多效果卓著的蕩滌腸胃積滯的方子,為什么不能將那些瀉下藥“改造”成術前準備用藥呢?我們選擇了通里攻下的代表方大承氣湯(由大黃、枳實、厚樸和芒硝組成),并制成沖劑,給腹部手術前的病人服用。病人只要在手術前一天晚上八時,用40~43℃溫開水50毫升,沖服兩包(3.5克/包)大承氣湯沖劑,90~120分鐘后即可排便。一般服藥后可排便1~2次,能達到清潔腸道的目的。
口服大承氣湯安全可靠,促排便效果甚至優于傳統灌腸;操作方便,病人或家屬也可掌握,而且無任何痛苦。這一方法現在已得到逐步推廣,將來會有更多的手術病人可免受灌腸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