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副教授黃新天
稍有醫學常識的人,一看到這兩幅圖片,不難認出這是一段血管的剖面圖。但是血管內何以長著一對對形似“花瓣”的結構,也許有不少人會感到困惑。若想知道這些“花瓣”的故事,還得從人體的血液循環講起。
眾所周知,人體的新陳代謝有賴于周而復始的血液循環。心臟的搏動推動著血液沿著動脈流向全身組織,而全身組織的血液又經過靜脈重新回到心臟。
有道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血液傾向于流向位置較低的下肢。一般地說,體內各種促使靜脈血液回心的力量不夠強大。那么,靜脈血液又是如何克服地心引力“引血上山”呢?這還得借助于血管內的這些“花瓣”,即靜脈腔內有大量單向開放的“閥門”樣結構——靜脈瓣膜。它們是維持靜脈血單向回流的重要結構(圖1)。
不論是皮膚下的淺靜脈,還是肌肉內的深靜脈都有靜脈瓣膜存在。絕大多數靜脈瓣膜為對稱的雙瓣型,兩瓣各占靜脈腔的1/2,像“口袋”狀貼附于血管內壁,“袋口”朝向心臟,“口袋”上緣游離而稱為游離緣,瓣葉與內壁之間潛在的空隙稱為瓣窩。當血液回心時,瓣葉緊貼內壁,管腔內血液暢通無阻;當血液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肢倒流時,“口袋”張開,瓣窩內充滿血液,“口袋”對稱的兩瓣葉的游離緣在管腔中央合攏,由此阻斷了血液倒流。所以靜脈也成了只準血液單向流動的“單行道”。
先天性靜脈瓣膜發育不良,或因各種因素,如長期站立、從事重體力工作、妊娠、慢性咳嗽或便秘等,造成靜脈瓣膜破壞,就會出現靜脈血液倒流,靜脈郁血、擴張。皮膚下的淺靜脈因缺乏肌肉的保護,最容易受損。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青筋”顯露、增長、扭曲,甚至盤曲成團(圖2),也就是出現靜脈曲張。嚴重病人還會出現小腿乏力、酸脹不適、皮膚瘙癢(慢性濕疹)、皮膚變黑(色素沉著)、經久不愈的潰瘍(老爛腳)等。
因此,一旦出現靜脈曲張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輕者要注意休息,穿醫用彈力襪,必要時還需調換工種;嚴重者,還應施行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