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放魯
一天清晨,張女士起床后突然感到眩暈,仿佛周圍的東西都在轉動,并伴有惡心、嘔吐、耳鳴,經醫生診斷為梅尼埃病。王先生近幾日感到頭昏、眼發黑,伴惡心,卻被診斷為頸椎病。為什么這兩位病人的癥狀“差不多”,卻被診斷為兩種不同的病?其實,從醫學上來說,眩暈與頭昏并不是一回事,若去醫院求診,也不能進同一個科室。
眩暈是指有自身旋轉感或周圍物體旋轉感,有時還可有浮動感或顛簸感,即所謂的天旋地轉。但病人沒有喪失意識,始終是清醒的。不過,有少數病人在眩暈發作前后,也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昏沉感。臨床上將有旋轉感覺的癥狀稱為眩暈,而將昏昏沉沉的感覺稱為頭昏,所以兩者是有區別的。
眩暈是由于人體平衡感覺系統失常所致。人體的平衡感覺系統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外周的前庭感覺器官,位于內耳,能夠感覺人體的位置,一旦內耳有病變,前庭感覺器官可向大腦中樞傳送這種不對稱或紊亂的平衡信息,病人就會產生眩暈。另一部分是前庭中樞,位于中腦,可向大腦、小腦等處傳送平衡信息,以保持身體的平衡狀態。從解剖角度來說,內耳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耳蝸,主管聽力。另一部分是前庭,由三只半圓形的管狀結構(稱為半規管)和一個膨大的前庭組成,內有五個位覺感受器,其功能是獲得人體有關平衡的信息。由于內耳的這個結構類似迷宮,故又稱為迷路(見圖)。
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將眩暈分為前庭迷路性眩暈(又稱周圍性眩暈)及非迷路性眩暈(多數為中樞性眩暈)。在眩暈病人中,約有75%為周圍性眩暈。其特點為陣發性,時間短暫,來得急去得快,時間往往以小時計算。主觀癥狀以旋轉性眩暈為主,發作時不能起床活動,同時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還常有耳鳴或聽力下降,如梅尼埃病即屬于這一類。中樞性眩暈比較少見,眩暈發作持續時間較長(往往超過一星期),以客觀的平衡障礙為主,眩暈相對較輕,惡心、嘔吐等癥狀也比較輕。引起中樞性眩暈的原因很多,根據其病灶所在,還可能出現其他相關的神經系統癥狀。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腫瘤等疾病屬于這一類。
由于眩暈的病因比較復雜,明確診斷需要一定時間。因此,病人正確求醫,可縮短診療時間。若被診斷為周圍性眩暈者,則應由耳鼻喉科醫生來醫治。若為中樞性眩暈,如為腦腫瘤,則應由神經外科醫生醫治。
頭昏一般不屬于眩暈范圍,引起頭昏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如貧血、睡眠差、緊張、腦供血不足、頸椎病、身體虛弱、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癥、高度近視等,它可以涉及多個學科。病人除頭昏外,還常伴有其他癥狀。如果做了各項檢查均無異常發現,即可排除一些器質性病變,此時可請中醫進行辨證施治,進行安神補腎等調養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