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華
7歲的松松是一個做事認真的孩子,不貪玩。有一次,他上樓梯時絆了一下,媽媽見狀叮囑他以后上樓梯一定要小心,十二級臺階一層樓,心里要有數。誰知從那以后,松松上樓梯時總要邊走邊數,少數一級,還非得下樓重新再數,數對了心里才舒坦。原以為過幾天松松就會忘記,誰知兩三個月后還是老樣子,他媽媽為此焦慮不安。
其實,類似松松這樣的行為,許多兒童都曾有過,人們稱之為“強迫行為”。心理學家指出:2歲、7~8歲和青少年早期是兒童出現強迫行為的高峰年齡。強迫行為不僅可見于發育早期,而且幾乎每個正常兒童在游戲時都可能出現。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他們的一些強迫性動作,如觸摸和計數路旁的電線桿,邊走邊用小棍棒來回敲擊籬笆,喜歡沿人行道的縫線走路,重復踢路面上的石子。有的兒童像松松一樣,上樓老要數樓梯,甚至見什么數什么。所以,兒童的強迫行為可能是正常現象,特別在上述年齡段中更容易出現,家長不應當把它看作疾病。只有這些行為嚴重干擾了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或者給本人造成極大苦惱的時候,才視為強迫癥。
一般地說,從小受到苛求或者刻板的教養,可能阻礙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發育。例如,松松原本是一個做事認真的兒童,在教育時,家長就應當避免過于苛求和過多的強迫性刻板要求。至于松松現在出現的一些強迫性行為,家長可以幫助他訓練自己,減少那些強迫行為的發生。也就是說,要松松增強信心,抗拒強迫行為帶來的心理矛盾和焦慮緊張。必要時,在他出現強迫行為先兆的時候,就轉移、分散他的注意力。當然,如果松松的強迫行為更趨嚴重,就應該及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行為治療方法,幫助他進行矯正。請記住,當孩子出現類似強迫行為時,千萬不要訓斥和懲罰,淡化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