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德發
相信人們都有過這樣的感覺,風和日麗的天氣使人精神振奮,高溫高濕的天氣使人感到悶熱、煩躁,而寒風凜冽的天氣又往往使人感覺畏縮和沮喪。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調節與舒適感,除與溫度密切相關外,還受到諸如大氣濕度、風向、風速、光照、大氣壓力等許多因素的綜合影響。
為了評價自然大氣環境對人體舒適感覺的綜合影響,氣象學家結合氣候特點和人群情況,在對地區的歷史氣候狀況進行總結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人體“氣象舒適度”指數計算公式和分級指標,每天在報紙、電視和因特網等媒體上發布“人體舒適度”指數預報。
就上海地區而言,人體舒適度指數從0至大于89共分為十一個等級,舒適度指數越低,表示人體對外界的感覺屬冷不舒適;舒適度指數越高,則表示人體對外界的感覺為熱不舒適;只有當舒適度指數在51~79的范圍內時,人體的感覺是舒適的,或者說大部分人的感覺是比較舒適的,具體詳見右表。
當然,人體舒適度指數和人體對外界舒適的感覺程度是針對一定人群的總體而言的。不同的民族、人種、居住地理環境、體質、生活習性、服飾的人群,對外界的舒適感覺是有差異的,但就總體平均狀況而言,是有代表意義的。它比單獨使用氣溫、濕度等氣象因子來衡量人體舒適感覺就更直觀和更全面。
根據預報發布的“人體舒適度”指數,我們可以全面、合理地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當外界環境氣象條件使你感覺不很舒適或很不舒適時,可以采取措施,適當保養,以逸待勞,避免不良環境條件的刺激。例如,1997年夏季,北京市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高溫天氣,氣象部門及時發布人體舒適度指數預告,指導人們防暑降溫,安排好工作、學習、生活和休息的作息時間,受到大家普遍的歡迎。而當外界環境氣象條件讓你感覺振奮、舒適時,那就應該抓緊時機工作學習,發揮最大的潛能,以期獲得最大的收獲和最高的效率。
“舒適度”指數預報可以提前告訴你,今天是否會感覺舒適,并指導你合理安排工作、學習、生活和休息。讓環境變得更舒適,你的生活也變得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