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欣
目前,醫學界一致認為,長期飲酒者可以出現乙醇依賴,而乙醇依賴是一種精神障礙。病人主要表現在:①飲酒成為生活的中心,已經影響事業、家庭、社交和娛樂;②對酒有強烈的渴求感;③飲酒模式固定,常常定時飲酒,特別是晨飲突出,即每天清晨醒來第一件事就是飲酒;④一旦停飲或飲酒量減少,會出現特征性的“戒斷癥狀”,表現為震顫、惡心、嘔吐、緊張、出汗、心悸、血壓高,嚴重者出現意識不清和恐怖性的幻覺;⑤戒酒后重飲;⑥耐受性增高,需要更大的飲酒量,才能達到初期的醉態等。
在已有乙醇依賴的病人中,其他精神障礙的發病率也相當高,如病人可能在性無能的基礎上出現嫉妒妄想,懷疑妻子對自己不貞;出現記憶力的嚴重損害,在記憶障礙的同時又出現虛構,即無中生有,大講特講根本不存在的事,或將幾年前的經歷當作新聞;人格衰退,喪失責任心和道德感,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得到酒,可以不擇手段,如詐騙、說謊、偷竊。乙醇依賴者還易出現多種軀體疾患,如胃炎、胃潰瘍、心肌炎、膽囊炎、肝硬化和性功能障礙。無節制的飲酒還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極易出現營養不良和由此伴發的貧血、感染等疾病。乙醇依賴者的下一代還可出現胎兒酒精綜合征,表現為低體重、低智能和生長發育的嚴重損害。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乙醇依賴的產生既與環境因素(如對最低飲酒年齡不加限制,對酒類廣告沒有任何管制,對飲酒的危害宣傳不夠)有關,也與遺傳因素有關。乙醇依賴者的子女即使與父母分開,在成年后發生乙醇依賴的比例也遠較普通人高。要想擺脫遺傳的影響,唯一的辦法就是滴酒不沾!
乙醇在體內由肝臟中的酶代謝,一般東方人酶的活性較低,對乙醇的代謝力較弱,這樣容易造成有毒產物的堆積,而我們見到的所謂“醉酒反應”,就是這些毒性產物作用的結果。有人認為,由于酶活性低,飲少量酒就“醉倒”,可以保護東方人不至于發展成乙醇依賴者。但是,如果明明不能喝酒卻仍要逞強,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和速度都會比西方人大很多。調查顯示,與飲酒相關的精神障礙,是少有的幾類發病率在逐年上升的精神疾患之一。
現在,有的專家提出少量飲酒尤其是紅葡萄酒,可以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減少因動脈硬化而出現的足部壞疽。如果有人已經是一位飲酒者,請保持在低乙醇攝入量水平,即每日飲酒量不要超過純乙醇20克,相當于白酒50 克或啤酒2杯。如果從未飲過酒,也大可不必為此破例,因為預防冠心病的措施決非飲酒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