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娟
鏡頭一
一放暑假,林林就被送到了奶奶家。想到可以和剛退休的爺爺天天下棋,林林可高興了。但是,只過了一個星期,林林就吵著要回家,他向爸爸抱怨道:爺爺真是的,成天和別人爭個不停,每次下棋都要生氣,還跟奶奶斤斤計較。在林林眼里,老年人應該是慈祥、和藹、充滿愛心的,可是退休后的爺爺變得固執、暴躁,脾氣很壞,與林林心目中的“爺爺標準”差得很遠。
這個“做爺爺”的標準和規范,就好像舞臺上搭好的布景一樣,演員必須在這一范圍內表演活動,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角色規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特定的情境下“扮演”著某個特定的角色,并受到這個角色規范的制約,它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方式和心理。比如說,一個人做了母親,她就應該表現母親應該具備的行為,如履行家庭義務、關心愛護子女等。就此意義而言,林林的爺爺所扮演的角色確實“失真”了。
“退休后的老人”就是一種社會角色,這一角色也包含了與此相對應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其中,慈祥的爺爺、豁達的外婆、關心愛護孫輩的奶奶等,就是退休后老人的角色規范之一。在家中和孫輩建立起尊重和被尊重的關系,會更有利于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孫輩天真純潔、活潑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老人在與孫輩的交往中,會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大大地淡化因退休而產生的孤獨和寂寞感,人們將此戲稱為“孫子療法”。因此,老年人千萬不要用焦躁、自私、小器等把孫輩拒之門外,要用博愛、豁達、寬容等把孫輩吸引在身邊,這樣,您得到的將不僅僅是饒膝的天倫之樂,更是晚年幸福生活的保證。
鏡頭二
蔣老伯近來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他實在弄不明白,在單位里做了一輩子領導,退休后,在家居然沒人聽他的。是家人輕視他嗎?不是。這邊,他的家人也是一肚子的怨氣,說蔣老伯常無意識地流露出以前“當官”的口氣,擺出“當官”的行為舉止,動不動頤氣指使,時不時指手畫腳,好像家人是他以前的下屬一樣。碰到同樣退休的鄰里,蔣老伯也總是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結果,遭致家人不滿,鄰居冷淡。
顯然,蔣老伯退休后的行為是不合時宜的,他沒有意識到,他所處的生活舞臺——社會環境已經改變了,或者,他雖然意識到了,卻沒有在行為上加以改變,還在扮演著以前的“官”角色。這種個人不合時空條件和情景、氛圍,在角色行為上的混亂和錯位,心理學上稱之為“角色混淆”。
老年人一退休,離開了原先的“官位”,從前熱鬧的家門變得冷清了,這種突然而至的客稀茶涼的感受,的確會讓人不舒服。這時,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想一想,其實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一位退休的老將軍曾說過一番很實在的話:退休了就要真正從原來的位置上降下來,要和普通人一樣。過去,人們找你談話、匯報,是沖著你的職務,不是沖著你這個人。現在,你不在崗位上,如果看問題、辦事情還是走以往的“領導路線”,人際關系就會變得緊張,自己心里也會感到不舒暢。只有融入到老百姓的行列,才能享受到普通人的快樂。
鏡頭三
老陳做夢也沒有想到,退休后,生活會如此“度日如年”。說起來,老陳以前也沒有什么愛好,下班了看看電視而已。退休后,他也曾如此這般地打發過時光,但一整天看下來,只感到頭昏眼花,腰酸背痛,連腿都抬不起來。現在,老陳真不知道該如何打發這大段的時間,真是日混三餐,夜度一宿,渾渾噩噩,無所事事。老伴讓他去打打拳,散散步,但老陳既打不起精神,也提不起興趣。就這樣,退休前好端端的一個人,退休后,身體反而日漸衰弱,脾氣也變得古怪起來,不是唉聲嘆氣,就是大發雷霆。
退休后,老陳失去了工作時的行為準則,又不知如何建立新的行為準則,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角色失范”。處在“角色失范”的狀態,人會覺得很茫然,沒有方向感,就好像一條絕堤的河,在漫無方向的流淌中逐漸消逝。老陳就是這樣讓自己的精力和活力逐漸流失,漸漸地失去了軀體和精神的健康。
生命是一種交換的過程,有喪失必有獲得,關鍵在于如何看待。退休了,不再工作了,正可以讓自己的心身清閑下來,做自己真正愛做的事,學會自滿自足。走出家門,在努力培養和發展興趣愛好中,多結交幾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老年朋友,就會在交往中重新找回健康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