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雯
不想兒女變成野孩子,該怎么辦?
3年前,5歲的楊崢參加抽獎活動中獎,可以選一份喜歡的禮物。他左挑右選,拿起一份禮物摸了摸就放下,再拿起另一份,看看似乎太小了,又放下。媽媽董佳端站在一旁,覺得很尷尬,便告訴兒子不可再挑,但他不聽。
董佳端非常惱怒,喝令停止,兒子這才極不情愿地選了一份禮物拿走。
有一名幼稚園學生家境富裕,所住房子面積達200平方米,以香港的標準已算是巨宅,他卻仍嫌太小,常常抱怨。老師開導他,他卻譏諷地反問:“你懂什么,你住過大屋嗎?”
老師沒想到他會如此無禮,驚訝不已,立即糾正他。他回答說:“我在家里跟傭工說話也是這樣子的。”
臺灣信誼基金會托兒所所長郭瓊蓮分析孩子沒禮貌的原因時說:“今天的家長過分以小孩為中心,孩子受寵過度,漸漸就自我中心起來,不懂得尊重別人。另外,小孩也易受傳媒影響,喜歡模仿成人粗魯的語言和行為。”
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誠指出,如今社會資訊多元化,漫畫、電視等傳媒為了競爭,有時內容難免良莠不齊,“小孩辨別是非能力低,易受不正確信息影響。”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1999年6月一項調查發現,有半數以上被訪家長認為管教子女頗困難,甚至極困難。為什么今天的孩子會難于管教?
臺灣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主任林麗玲說,主要原因是親子溝通欠佳,“孩子不懂得如何以得體的言語或行為來表達好奇或需要,于是往往出現不禮貌行為,其實他們并無惡意。父母應問清楚孩子想表達的是什么,幫助孩子選用恰當的言語與行為。”
想防止兒女變成野孩子,做家長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以身作則
孔詠茵任教的幼稚園里有個男生愛朝女生的裙子小便,老師屢次勸誡,他都不聽從,還用粗言穢語罵老師。老師致電男生的母親,想了解因由,那母親的答復竟是:“這孩子只是學他爸爸,他爸爸老是用臟話罵他。”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干事梁魏懋賢說,嬰兒出生后最早接觸的人,對嬰兒的成長通常影響最大,所以小孩在日常生活或待人接物上多會模仿父母。
梁魏懋賢說:“父母必須樹立好榜樣,給孩子適當指導,教他們分辨對錯。父母做了錯事,也必須向孩子道歉。”
香港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院院長陳鉗笙指出,小孩多半崇拜、尊敬父母,并模仿父母的行為。但很多家長常在不知不覺中教了子女一些不良行為,例如在孩子面前爭吵。她說:“父母必須特別小心自己日常的行為,以免誤導子女。”
臺灣信誼基金會的郭瓊蓮也有同感。她認為父母應以身作則,否則孩子難以信服。“譬如大人要求小孩見到人要道早安問好,他們自己卻從不這樣做,孩子便很難聽話照做。”
多贊少罵
很多家長常用體罰來管教孩子。香港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說,這種“以暴易暴”的方式有很多副作用。他舉出一個案例:有個男孩在校內毆打同學,老師調查之后,發覺該男孩在家里常遭父母責打,打同學只是模仿父母而已。
彭智華說:“打罵孩子會令孩子失去自信,留下陰影。況且現在時代不同了,以前的孩子會忍受父母打罵,現在的孩子則動不動就說要離家出走,甚至投訴遭父母虐待。所以父母必須改變傳統的管教方式,否則只會令親子關系更惡劣。”
不少父母贊同這種觀點。董佳端愛用稱贊的方法鼓勵兒子楊崢爭取好表現,例如考試成績好會有禮物、對人有禮貌會受贊賞等。董佳端憶述:“有一次乘電梯,門就要關上時,兒子看到有個女士推著嬰兒車走過來,連忙按住開門鈕,待她進了電梯才讓門關上。事后我夸他懂事,他很開心。”
郭瓊蓮說,做父母的必須向孩子明確指出什么行為是正確的,并且要多些贊美鼓勵,“孩子如果還小,標準不要訂得太高,以免孩子做不到而生挫折感。”
陳鉗笙說:“人天生喜歡受人稱贊,受了稱贊就情緒好,學習和吸收知識的能力都增強。小孩若曾遭父母打罵,都寧愿忘記這種不愉快的往事,所以父母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說教是沒有用的。”
她又說:“小孩做了錯事沒什么大不了;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為什么這樣做是錯,要怎樣做才是對,他們以后便不會再犯同樣錯誤。”
掌握時機
陳鉗笙說,家長不必刻意安排某段時間向子女灌輸做人處事的道理,但一旦有可利用的事例發生,便應把握機會對孩子曉以大義。家長也要顧及孩子的自尊和情緒,孩子如果情緒激動,便應先行安撫,事后再找機會教導。孩子情緒激動時是不會講道理的。董佳端說,大人自己情緒欠佳的時候,往往很難控制自己,也不宜教導孩子,因為這時候他們自己也難以保持頭腦清醒,遑論教導小孩誰對誰錯了。
梁魏懋賢建議家長利用日常閑談的機會教導孩子,比如吃晚飯的時候或假日在外玩耍的時候,這樣做不但不會使孩子抗拒教導,更能增進親子關系。她說,許多父母因工作忙碌,難以抽空與子女溝通,其實這些父母應明白“教育子女始終是首要的事情。”
制訂規則
彭智華指出,自信和自律都對兒童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所謂自信,就是有信心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所謂自律,就是在生活細節上有所規范,而這需要自小訓練。”家長應容許小孩自由表達意見,但同時也應給孩子制訂一套生活常規,讓孩子遵守并養成習慣。
陳鉗笙說,有所幼稚園讓老師與小孩一起制訂一套日常規則,其后老師發現小孩都樂于遵守這套規則。她說:“道理很簡單,小孩有份參與制訂規則,自然認為自己有責任遵守并承擔責任。”
家長不妨與小孩一起制訂一套在家里遵守的規則。陳鉗笙說,必須讓小孩清楚為什么要有這些規則,以及不守規則會有何后果;規則的內容不可太繁復,必須容易記住。彭智華提醒家長,要關注小孩內心的感受,規則應制訂得具有彈性,要讓小朋友知道,雖然法貴必行,但也有例外的時候。
循序漸進
學者和專家都認為對小孩不可要求過高,教導須循序漸進。
彭智華曾在超級市場見過這樣的情景:有位家長拿著糖果紙往收銀處付款,原因是她的孩子不肯等待,要立刻吃掉糖果。彭智華說,遇上這種情況,家長應與子女談判,例如說好下次要付了款才吃糖果,再下次要付款后過一會才吃;如此下去,慢慢推遲吃糖果的時間,直至孩子肯回到家才取出糖果來吃。
孩子如果不肯跟人打招呼,家長也可以用這一招:先是要求孩子對人點頭微笑,然后試著要他跟人握手,慢慢再要他講“阿姨早、叔叔好”。彭智華說:“開始時家長也許會尷尬,但很快就會有所改善。家長要有耐性,不要因為怕尷尬就縱容或喝罵子女。”
與校方合作
兒童入學前,父母對其行為影響至巨,入學之后,老師或同學對其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家長必須與校方緊密合作。香港油麻地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志鴻說:“學校和家長緊密合作,才能對抗社會不良風氣。”該校有不少學生家長志愿參與校務,例如加入校董會,當義工。另外,家長必須學習如何關心子女,也須常與校方聯絡。張志鴻說:“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談到家長與學校合作,孔詠茵有過令人感慨的經驗。她曾經跟一名學生家長說起該學生操行欠佳,豈料家長竟說:“教好孩子是學校的責任,孩子操行欠佳全是學校的過失。”
孔詠茵說,家長和學校必須相輔相成,如果家教不好,不管學校多么努力教導孩子,也是枉然,“如果家長有禮貌而且講道理,他們的孩子多半是校內的乖學生,學業也往往出類拔萃。”
心思有別
我和九歲兒子小恩在游泳池享受假期,附近有兩位漂亮女士在曬太陽,身上都只穿細帶式比基尼泳裝,非常引人注目。小恩一直凝視著她們,但偶爾也瞥我一眼。她們起身離開時,小恩盯得更緊。
然后小恩轉過頭來。我正擔心他會問些令我尷尬的問題,怎料他悄悄地說:“爸爸,我可以拿走兩位姊姊留下的糖果嗎?”
某年夏天,我們在湖邊度假,兩歲的外甥馬修突然失蹤,嚇壞了所有人。十幾個親戚立即出動,在樹林和岸邊搜索,終于發現馬修在樹林里玩耍,平安無恙,大家都松了口氣。
“馬修,你聽著!”他的母親厲聲道,“從現在開始,無論你想去哪里,得先告訴我,知道嗎?”
馬修想了想,然后說:“好吧,我想去迪士尼樂園。”
[摘自美國《讀者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