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年
管理工作應以目標為導向,以確保所做的事情是對的,而非僅求把事情做對。同樣的,人生也需要以目標為導向,先確定自己的價值觀、方向、目標等,然后再決定邁向目標的策略方法。在你確立人生的目標之前,不妨先自問以下幾個問題:
口我是為謀生而活?還是為事業而活?
口我喜歡為歲月增添生命?還是為生命增添歲月?
口我的主要興趣是為自己謀得生計?還是為自己創造人生?
人我關系的進化
人不能離群索居,從出生到成長的整個社會化過程中,我們應當是自然地循著下列人格發展成熟的順序成長,否則將形成社會化退化的現象。
第一階段:依賴。所言依賴,是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你為我的成敗負責。譬如新生的嬰兒,完全依靠父母的照顧而成長。
第二階段:獨立。所謂獨立,著眼于“我”的觀念,我可以獨立,我可以自由選擇,我為自己負責。譬如青少年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要求父母給他們自由選擇發展的空間。
第三階段:互賴。所謂互賴,是從“我們”的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集思廣益,共同追求理想。想當然,這是企業所希望建立的一種組織文化。
學習兒童教育的人都知道,幼兒在二三歲時進入所謂的“自我中心期”,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存在,往往成為令人頭痛的小霸王。然而,近三四十年來舉世追求經濟發展,偏重科技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以致“自我中心期”似乎延續至青少年以至成年期,造成社會的日益混亂,企業經營也因人際關系的疏離和倫理觀念的淪喪而遭受沖擊。我們應當要加強“互賴關系”的教育和重建。
人生的導航系統
人生在世與經營企業一樣,必須要有一套中心思想,以作為個人生活或企業經營的導航系統。這套中心思想是由三個主要的問題所構成:Why、What、How,從個人自我微觀出發,它代表我們立身處世的原則、目標和手段;推而廣之宏觀,由許多個人組合而成的企業,就成為企業管理上的核心課題。
企業人的生涯規劃
一般談到生涯規劃,不外乎計劃幾歲時要晉升到某一個職位,或者要賺多少財富。然而,名和利的取得往往受制于許多外在因素,非自我所能掌握,以致類似的生涯規劃多半不切實際。為此,我提出一套著重心智成長、個人較可自我掌握的生涯發展路徑,將企業人的成長分為學徒、工匠、師傅和大師四個進階,各階段的定義和定位如下:
口學徒—一有他無我(虛心學習技術或方法)
口工匠—一有他有我(可以在團隊任務中獨立作業)
口師傅—一有我無他(傳承技術、推陳出新)
口大師—一隨心所欲(開創事業的領導者)
處于不同階段的企業人,其所需具備的能力各有不同。當然,有些經驗、智慧必須經由實際的磨練才可體會得到,然而我們必須抱持終身學習的心態,持續不斷地讀書和從工作中學習,才能掌握到每一個成長的機會。
全方位的服務人生觀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對于改變,你需要的是參與,而非觀望。。現今是個服務掛帥的時代,企業已難以區分何者為制造業,何者為服務業,大家都要以行銷服務為經營導向。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亦已進入以知識生產力為競爭導向的時代,企業人必須加速學習,以為企業建立優勢的“腦力生產線”,所以企業人一步入社會,就需要樹立以下的人生觀。
口以服務為導向的工作態度:不僅是針對顧客,凡是所有工作上平行互動,以及上下游流程往來的對象,皆應以“顧客至上”的態度服務,而服務的精髓是“推己及人、待人如己”。
口以知識為基礎的服務能力:懷抱“成功為失敗之母”的憂患意識,不以過去的成就為滿足,而建立加速學習和創新思考的能力,以在多元復雜而且快速變動的環境中,即時做適當的決策和行動。
口以快速為服務的致勝條件:以快速學習、快速創新、快速服務的能力,建立個人和企業競爭的品牌優勢。
口以團隊精神為服務的力量:拋棄本位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融入企業的學習型團隊,以發揮組織、資源整合的力量。
口以勇于創新提升服務水準:抱持敏銳的問題意識,去除“防弊重于興利”和“安于現狀”的心態,勇于改革創新。運用新科技、新方法開創新市場,或解決傳統問題。
口以人力自動化為服務極致:學習心智成長教育方法,激發自我的內在動力,發揮主動提供優良服務、主動學習、主動創新的意愿與能力,進而凝聚為組織的“集體內在動力”,共同追求企業的遠景。
志同道合的經營團隊
今天是一個整合管理的時代,是一個靠組織團隊力量競爭的時代,是一個依賴學習型組織以維系快速競爭能力的時代。今后的企業型態將朝著志同道合的組織發展,烏合之眾難以生存。當企業中的成員具有相近的價值觀,凝聚彼此的心志,因而形成共同的志向,就會成為一個“志同道合”的企業,如下所示:
價值(道)十愿景(志)=經營團隊(志同道合)
企業人如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并以此推己及人,必能日漸成長,在企業的天地里施展抱負,利己利人。
(本文作者為教育機構負責人)
[摘自臺灣〈管理〉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