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知識經濟”已成為許多人瑯瑯上口的名詞,但究竟什么是“知識經濟”,很多人只有抽象的概念,美國“進步政策學院”(PPI)所訂出的知識經濟多項指標,對于人們了解“知識經濟”具有很高的參考性。
指標一:更多人在辦公室工作,并提供服務。舊經濟的特色是標準化的大規模生產,但新經濟更高的生產力,不再是表現在產品的生產上,而是表現在創造資訊、提供服務上,而這些工作都是在辦公室內完成的。
指標二:高工資、高技能的工作機會增加;低工資、低技能的工作機會減少。1960年,美國全國的電腦程序設計師不到5000人,現在已有130萬名。美國的管理等專業性工作占整個工作機會的比率,也從1979年的22%,提高到1995年的28.4%。伴隨此現象的,卻是最近10年低工資、低技能工作機會的直線下降。
指標三:貿易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據估計,全球的出口總值,在1970年僅1.3萬億美元,到1995年卻增加到4.3萬億美元,到了今年,產品及服務在跨國間的流動所創造出的價值,將高達21萬億美元。
指標四:外國直接投資(FDI)增加。國外企業對當地的投資,過去主要是為了打入當地市場,而最近則有轉變為尋找技術,或是尋找創意的趨勢。表現方式則有控制當地特定公司的股權,或是成為當地某些新公司的贊助者。
指標五:新興快速成長的企業不斷出現。這種新興快速成長的企業,通常都是小規模的,然而新經濟就業機會的創造,卻是以這批“小而快”的企業為主力。美國在1993年到1996年間,多出來的就業機會中有70%是由這種小型快速成長的企業創造的。
指標六:更激烈的商業競爭。商業競爭更趨激烈的因素很多,但新技術普及及創新卻是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這使得新廠商能更容易進入市場。
指標七:“既合作又競爭”是企業經營新形態。以往的企業競爭是零和游戲,是所謂“你死我活”式的競爭。然而在新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關系,卻開始被“既合作又競爭”的方式取代。即使彼此互為競爭對手,也常會為了某種目的結為策略聯盟。
指標八:不穩定的經濟。過去經濟成長是遲緩穩定,然而新經濟的成長卻是快速不安。原因在于,一家新企業如果更有創意、更有效率,很容易就能取代舊有成功者的位置,這導致新經濟常出現不穩定的現象。
1975年,美國企業一年“出生”和“死亡”的總數,加起來不過33.7萬家;到了1995年,美國企業“出生”的數目就有69.5萬,“死亡”的企業也有50.7萬,任何一項單一數字,都比之前的“出生”、“死亡”總和還來得高。
指標九:消費者選擇呈現爆炸性成長。新經濟強調創新,因此廠商的產品生產,比起以前更具有彈性,這使得消費者的選擇也因此更多。1989年,美國一年增加8萬個各類商品品牌,到了1995年,這個數字變成18萬個。1980年,美國一家商店平均待售的商品數目為1.3萬件,到了1998年成長為3萬件。
指標十:速度變成標準。新經濟時代不只是比“誰能創新”,還要比“誰能最早創新”,最早創新的就可以占據市場。尤其在資訊科技業,第一個技術創新者,也往往是市場的成功者。1990年,美國一家公司完成一項新產品,要花35.5個月;到了1995年,從新產品的設計到上市,美國一家公司平均只要花23個月;今天,資訊大廠惠普有77%的收入,來自于誕生不超過兩年的產品。G(楊少強)
《海外星云》(2000年33期)
海外星云 2000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