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國際原油價格像脫了韁的野馬一路向上狂奔,甚至一度突破了每桶35美元的大關,創下10年來的最高紀錄。而且隨著冬季的到來,全球能源需求量會增加,如果原油產量不大幅增加的話,根據專家的預測,國際油價上漲的趨勢恐怕要持續到明年初,到時候極有可能突破每桶40美元的大關。各國官員與專家,非常擔心油價會拖累正在復蘇中的世界經濟。尤其是非產油國與普通的石油消費者,更是擔心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會卷土重來。在一些國家,高企的原油價格已經引發了社會問題。
歐洲:油價高漲,生活變樣
世界原油價格一漲再漲,歐洲的卡車司機們忍無可忍,前陣子終于在歐洲各地爆發了抗議行動,要求政府降低燃油價格。他們封鎖油庫和煉油廠,使得加油站鬧油荒,公路上的車輛也動彈不得,上班族只好采用其他交通工具。其中法國人鬧得最兇,9月7日上午,從巴黎開往斯特拉斯堡的列車全部停開,從馬賽開往各地的列車也停了3/4。而且99%的油庫被示威者圍堵,83%的交通干道被路障隔斷,各種抗議車輛在公路上緩慢前進。當天下午,英吉利海底隧道被示威者用數十輛拖拉機封鎖,塞納河河道也被示威者的小船封堵。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英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德國、意大利、愛爾蘭的群眾也要求政府降低油稅,并采取措施,阻止油價上漲。
這下歐盟坐不住了,歐盟各國財長在法國凡爾賽發表聲明說:“與會部長呼吁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采取措施,以確保原油市場的供應能夠配合全球經濟的發展。”
與此同時,原油價格漲到10年來的新高也成了美國的一道政治難題。在美國總統選戰打得正酣之際,如果油價上漲帶動通貨膨脹,必然成為共和黨用以抨擊民主黨的殺手锏。而且選民也可能遷怒于民主黨候選人。再者,美國的石油庫存正在不斷下降,據說已降到197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因此,美國政府也呼吁石油輸出國組織考慮增產,以緩解即將來臨的北半球冬季保暖用油需求進一步引發油價攀升的問題。同時,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以緩和油價的上升。
亞洲:高油價阻礙經濟復蘇
對剛剛擺脫1997年至1998年經濟衰退的許多亞洲國家來說,油價上升帶來的打擊可能比全球其他地區嚴重,或許會使亞洲國家明年的經濟增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
亞太地區一直是石油需求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以韓國為例,1990~1998年間,它的石油消費增長了近90%。同期,泰國的石油消費也增長了近80%。如果油價持續高漲,連帶推高生產、進口產品及消費成本上漲,那么將導致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速度放慢,造成貨幣貶值的壓力,使中央銀行難以維持低利率的政策。泰國央行行長查督蒙格說,油價今年上漲35%,泰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將減少0.2個百分點。韓國也擔心高油價會影響韓國經濟復蘇。截止到8月底,日本的消費價格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創下歷史最低點。在物價偏軟的時候,油價大幅度攀升真叫日本政府頭痛。日本希望原油價格能夠盡快回穩到每桶20~25美元的水平。

產油國:石油變鈔票
對石油出口國而言,油價高漲是一件好事。因為原油價格飚升,文萊今年的石油收入有可能創造新紀錄。文萊政府90%的收入來自石油,這次油價高漲,將促使文萊的經濟增長率從原先預期的2.5%上調至3.5%。文萊兩大煉油廠之一的文萊殼牌石油公司,也乘著原油價格上漲提高產量,目前產量已達到10年的最高值,每天出產21.5萬桶。如果以現價計算,公司每天出產的原油價值是750萬美元,一個月就是2.25億美元。對于只有32.2萬人口的文萊來說,單是殼牌石油公司的原油出口,每個月每名文萊人就可分得705美元。而且在世界各地的消費者都因油價上漲而叫苦連天之際,文萊人卻仍享受每加侖售價只為1.20美元的便宜汽油。
在油價高漲之際,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Petronas)調高原油價格至每桶32.63美元,每桶加價1.01美元。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挪威也成為油價瘋漲的受益者。今年,該國的外貿出口急劇增加,僅6月份的出口額就比去年同期增長兩倍,其中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占了將近50%。
全球:高油價讓人揪心
對油價的高漲,石油消費國和生產國各執一詞。歐美國家認定油價攀升是緣于歐佩克限產,結果導致全球原油供應不足。而歐佩克則不以為然,它認為目前全球原油市場供過于求,第二季度每天余額達200多萬桶。近期油價上揚主要因為全球經濟增長,對原油需求上漲,而美國煉油廠產量又下降,以及一些市場上的投機買賣所致。而且,歐洲國家爆發的示威活動,主要原因在于歐洲國家自身的汽油稅過高。那么油價究竟為何如此高漲?
經歷了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工業國厲行節能,提高了能源的效率。自80年代以來,每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減少了25%。而且近年來,發達工業國的經濟由制造業轉向了電信、信息等能耗低的產業。可是從世界范圍來看,制造業的規模并未縮小,能源的消耗有增無減。即使在能源使用率大大提高的美國,1989年以來的用油量也增長了11%。以石油消耗與國內生產總值對比來看,美國每100萬美元的產值需要耗能330噸,法國和德國為190噸,歐洲平均為140噸,說明工業國對原油的需求仍不斷上升。亞洲處于金融風暴后的經濟復蘇期,對原油的需求也是日增。可是,這幾年為了保護原油價格,歐佩克一直在限制石油產量。原油供求的不平衡終于導致了油價上漲。
油價上漲,不僅亞洲國家的經濟復蘇前景會變得黯淡,歐元區也將處于經濟衰退的邊緣。因為歐元區內除了愛爾蘭和西班牙經濟強勁外,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意大利的經濟剛剛從低迷中蘇醒,而且狀態不穩定。在油價持續走強的形勢下,疲軟的歐元反彈乏力,進而影響歐元區經濟的增長。美國一直在使過熱的經濟軟著陸,高油價可能使這個進程加快。如果美國經濟放緩速度過快,不但使日本經濟不能穩健復蘇,而且還可能使歐洲重新跌入經濟低迷陷阱,最終給亞洲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目前的情形讓人很容易想起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之前的情況。當時,石油輸出國預見自己將會財源廣進,于是把油價節節上升的責任完全推給消費國;非產油國則眼巴巴地看著油價往上升而一籌莫展,一直到經濟衰退的惡性連鎖反應把大家都拖下水后,所有的國家才聯手拯救經濟。其實,石油危機并非只是原油消費國的危機,一旦油價高到足以削弱對它的需求時,產油國即使削價求售,也解決不了問題。國際油價在屢創新高以后,一旦跌到每桶只有10美元,原本財大氣粗的產油國,也只好舉債度日。
因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生產國及消費國都不能只顧及自己眼前的利益。石油輸出國組織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它的各成員國達成了新的產量協定,同意從今年10月1日開始,每天向全球原油市場上多供應80萬桶原油。如果有必要,石油輸出國組織還會考慮進一步增加產量。一些不屬于該組織的產油國也表示要增加原油產量,例如,墨西哥表示將在年底前每天增加出口20萬桶原油。不過,油價本質上由市場的供求所決定。因此,油價在短短幾個月內不可能馬上恢復到全球都能接受的水平。G(凱 婧)
《海外星云》(2000年29期)
海外星云 2000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