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剛落幕的北京電視交易周,過去臺灣片商一向是交易大戶,臺灣電視劇的攤位總是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吸引各地電視臺片商競標搶購。而今,卻是一副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景象。
風水輪流轉,過去被奉為上賓的臺劇如今卻嘗了棄婦的滋味。
曾幾何時,臺灣電視劇風光不再,幾乎淪為膚淺、虛假、婆媽、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反觀80年代臺灣連續劇的盛況,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當時鄧麗君的歌聲、瓊瑤的言情小說,三毛的瀟灑游記、臺灣八點檔連續劇,一并流傳祖國大陸被稱為臺灣人的“四大法寶”。
從《八月桂花香》、《春去春又回》、《情義何價》、《昨夜星辰》到《幾度夕陽紅》、《婉君》、《青青河邊草》、《六個夢》,臺灣電視劇一次次掀起萬人空巷的盛況。一批又一批電視藝人寇世勛、張晨光、沈孟生、劉雪華、秦漢、俞小凡、李立群等則借這些劇集走進千家萬戶,成為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天皇巨星,直至今日,還令人難難以忘懷。
而對照前不久,《一品夫人芝麻官》在內地播出,因嚴重違背史實,藝術品味低下,遭到觀眾的強烈不滿,部分電視臺不得不將該劇臨時腰斬,以順應民意。曾在臺灣創收視率第一的武俠劇《絕代雙驕》,在上海等地也同樣因賣座奇慘無比,遭到腰斬的命運。
那邊廂內地電視劇如《俠女闖天關》、《審死官》、《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劇集創天價,每集成交價動輒突破50萬人民幣大關。
過去是內地片商追著臺灣片商跑,現在則反過來,是臺灣片商追著內地片商要片子,真是此一時彼一時,風水輪流轉。
當年的紅火,令覬覦大陸市場的人紛紛一擁而上,各展拳腳,大鉆空子, 自己弄壞了臺劇的口碑。
當年臺灣電視劇風靡一時的時候,其不拘一格,充滿創意的做戲方式,徹底顛覆思想古板、節奏拖沓、八股說教味橫陳的內地電視界。適逢改革開放這股東風,于是一批臺灣電視劇人進駐大陸,成為電視界的啟蒙導師。
這段時間可稱為臺灣電視界與大陸電視界的“蜜月期”。
而內地江河湖海、三山五岳的迷人風光,大大開闊了臺灣電視劇的時空格局,其廉價的人工,充沛的物力資源,也為創造場面恢宏的電視巨制提供了可能,以前臺灣電視劇無法突破的局限,一下子迎刃而解。
漸漸地,幾乎每部臺灣電視劇都到內地出外景,內地大得嚇死人的市場,看得臺灣制作人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他們開始就地傾銷,每當電視劇拍出來,兩岸幾乎同時上檔,一部電視劇的純利潤,高達數千萬新臺幣,讓制作人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這是臺灣電視人在大陸的“收獲期”。
到了瓊瑤的《還珠格格》,臺灣電視劇到了無限風光的巔峰,也預見了后來的下坡路。
按照規定,任何持有拍攝許可證的制作單位或電視臺,都有權拍攝國產劇。開拍前無需向廣電部報批,直到電視劇拍竣后,才需要審批,審批過關獲得準映證,就可賣片子,相對于合拍劇,手續簡單得多,限制也少得多。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于是臺標(廠標)買賣的生意應運而生,一些電視臺和制作單位本身缺乏資金開戲,就把臺標(廠標)變賣給臺灣制作人,從中牟利。
因此,陸續出現不少打著某某電視臺或某某電影廠出品的招牌,實際上從編劇、導演到演員都是港臺人的所謂國產劇,有人覬覦《還珠格格》的走紅,就向有關部門發黑函,控告《還珠格格》從編導、主演都是來自臺灣,卻打著國產劇的稱號獲“金鷹獎”。是不折不扣的假國產劇。
廣電部迅速發出“徹查販賣臺標等不法行為”的文件,給假國產劇迎頭痛擊。
臺灣制作人也常在合拍批文上做手腳,最常見的“手腳”就是一魚兩吃,一部合拍劇批文拍兩部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但是,電視劇拍出來,還需有一張準映證,才能賣片,這種一魚兩吃的“短視”做法,導致不少電視劇只能在臺灣播放,進不了內地市場,最終損失的還是制作人。
與此同時,臺灣制作人與大陸合作單位的矛盾糾紛也逐漸浮上臺面,比如周游與大陸巨星影業公司合拍《懷玉公主小王爺》,因錢傷感情,鬧得不可開交,還查封房產,告上法庭,周游懷著一顆破碎的心,回到臺灣,另起爐灶。幸好多災多難的《懷玉公主小王爺》苦盡甘來,在臺灣播出后大受歡迎,也算給周游一點安慰。
《還珠格格》問世前后的那段時期,是臺灣電視人在大陸的一個混亂期:有人蓋盡影城片城,當起山大王;有人賠了夫人又折兵,惹上一身腥;有人左右逢源,鉆政策的漏洞,長袖善舞;有人靜觀其變,伺機出擊。
這邊廂臺劇制作人窩里斗搞亂大陸市場,那邊廂國產電視劇卻后來居上,使臺劇一退再退,面臨生存危機。
針對臺灣電視制作人不守規定,搞亂電視市場的行為,有關部門制定出了相應的法律政策,“堵空補漏”,等于給臺灣電視人下了個“緊箍咒”,讓他們沒輒。
從去年底到今年,共有80多部合拍劇的申報案子壓在廣電部,拿不到批文,迄今為止,只有《少林七坎》和《陸小鳳》順利過關。
合拍不成,只有“協拍”一條路。協拍劇以進口劇論處,每個省市級電視臺一年只有三個進口指標,進口劇不能放在黃金檔期播放,廣告金含量大打折扣,自然賣不出好價錢,往往只是國產劇和合拍劇賣價的1/3。
楊佩佩最近籌拍《白蛇》,就打算申請協拍劇批文,進入大陸拍攝。也有的制作人干脆避開鋒頭,與風險系數不大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甚至越南合拍電視劇,等內地解禁,再重返彼岸。可是內地電視市場不是由臺灣獨占的。隨著時間推移、時代進步,祖國大陸電視制作人也拍過不少叫好叫座的片子。
像《雍正王朝》、《武則天》、《太平天國》、《水滸傳》等劇,足以讓臺灣見識到祖國大陸電視發展的整體水準。連武俠大師金庸都以一塊錢的象征性價碼,主動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將《笑傲江湖》再度搬上銀幕,就是看好中央臺的創作實力。
在港臺人的炒作下,內地電視市場播映費節節升高,成為一只會下金蛋的雞。
過去一部國產劇若能賣到國外賺美金,電視臺就要放鞭炮慶祝了,如今單單一個國內市場,就已吃不完了,大陸制片人才不在乎那一點點海外賣埠價呢,賣得出是錦上添花,賣不出也無所謂。總的來說,目前是臺灣電視界的需要內地這塊風水寶地,多過內地對臺灣的需求。
那么,臺灣電視劇何去何從?從此拉回臺中,拍小成本的鄉土劇、把宮廷當家庭的小格局古裝戲或類似綜藝爆笑劇的青春偶像劇?還是與內地達成良性的互動,認認真真做戲,清清白白賺錢?這些都是臺灣電視人應該靜下心來思考的問題。G(史 莉)《海外星云》(2000年29期)
海外星云 2000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