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報章主編協會近期發表研究報告特別指出,現今的美國報章應當勇于承認錯誤,多接近讀者,借此挽回讀者對印刷媒體的信心,因為公眾的信任程度將是印刷媒體迎擊新興網上資訊媒體的最有利武器。
報告分析認為,雖然目前網上媒體能挾著不受版面篇幅限制的優勢,提供大量個人化資訊,挑戰傳統報業;可是,互聯網上的資訊始終存在著可信度不足的問題,謠言比比皆是。據一項調查顯示,隨著互聯網大行其道,24小時不斷提供最新消息的競爭壓力,已令記者核實新聞的道德規范如河堤崩潰。該項針對記者行為的調查指出,使用互聯網搜尋和挖掘新聞的記者,自己也感到來自互聯網的消息不太可信,但六成記者表示,倘若能從別處找到人肯確認網上傳言“準確”,他們會把網上的傳言發放出去。因此可以這么說,網上的消息通常未經核實,也難以核實。而它造成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瞬間可以被全球各大媒體轉載,假消息也就變成了真消息。在萊溫斯基性丑聞的時候,網絡傳媒就犯過這樣的錯誤。當時美國傳媒極度渴求有關消息,所以當一份美國報章的網站報道一名特工曾看到兩人幽會并準備出庭作供的錯誤消息后,雖然網站很快把這個錯誤信息刪去,但這個傳言仍被各大傳媒引用。
報告因此得出結論,傳統報業能一直生存這么久,全因報紙仍然是提供優質新聞資訊的最佳媒體之一,它多年來所取得的公眾信任,使它屹立不倒。
不過,報告也十分擔憂地指出,經過調查,很多讀者認為當今報章不關心讀者的需求,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刺激銷路和盈利,而非為公眾利益,且報紙經常出錯,公眾信任度在人們心中逐漸下降。
為扭轉這種狀況,美國8家報館從去年就開始試行了多項挽救公眾信任度的措施。《今日佛羅里達州報》主動要求市民跟編輯合作,請他們在報紙即將擺上報攤前協助校對新聞;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則定期召開讀者會,就報章報道的新聞內容進行仔細討論,然后再將讀者的見解刊登于報上;科羅拉多州的《新聞報》更從不同類型的讀者群,如黑人、青少年和婦女中,邀請一些人組成“核查隊”,就該報所登的新聞,有否出現偏頗,向編輯部提出建議。這些積極措施雖然不能一下子取得很大成效,但可以相信,美國報章今后的重點一定會放在力挽公眾信任這方面。
美報改善公眾信任試行措施
·邀請市民到編輯部,與編輯們一齊校對稿件,才予以出版。
·舉辦公開討論會,邀請讀者評論已刊出的新聞稿件,并將他們的意見整理登出。
·派記者隨機選擇一戶人家落戶,跟進了解這家人的生活一個月,并按觀察作出特寫報道,拉近報紙與讀者的距離。
·將每周的編務例會在報社以外的地方舉行,以便市民旁聽。
·在報紙開辟園地讓讀者就報道發表意見。·承認及改正錯誤報道。
·在每則新聞報道末,刊出記者的電子郵件信箱和電話號碼,方便讀者聯系。
·設具體個案專欄,暢談編輯部的新聞判斷和選取原則,如怎樣選擇新聞頭條等。
·任命編輯充當評論員,以讀者角度質疑和討論編輯部的新聞判斷選擇。
*((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