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華
在法國多年,深刻體會到文化不同會造成語言習慣的不同,我就曾遭遇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誤會。
我變成了“于阿哉”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我自己的名字———翟華,在法國不很幸運。法國人根本不會發“之”這個音,因此我的姓便被念成“哉”與“采”之間的一種音。法國人還有一個語法規則,那就是見到字母H就當沒看見,跳過去念下一個音。于是我名字中那頗矜持的“華”字,就被讀為“于阿”。這樣,我在法國的名字念出來是“于阿哉”的音。
我到法國第二年,我太太前來與我團聚。開銀行戶頭、辦入學和居留手續要填許多表格。這些表格與國內的表格也沒什么不同,不一樣的是,所有的表格都要問女士還是年輕小姐時的姓。我太太姓吉,自然當小姐時也還姓吉。下面又問丈夫姓甚名誰,我們自然把“于阿哉”填上。過些天銀行支票本寄來了。我太太看了半天直納悶:我的姓哪去了?只見那支票上赫然寫著“于阿哉太太”!連名帶姓全隨了夫,比那傳統中國社會結婚婦女那“王張氏”還不如。太太曾跑去銀行跟他們要個說法,讓給改回來。這可給銀行出了不大不小的難題。原來他們的電腦程序已經如此設定,如果要改就得騙這電腦說此女未婚。當我太太收到身份證的時候就松了口氣:原來那上面雖然還是標明翟太太,但卻在翟字后面一本正經地加了個定語從句“生的時候姓吉”。
“你有時間嗎”
漫步在法國城市的街頭,常會有人攔住你問:“Vousavezlheure?”(直譯“你有時間嗎?”)如果你客氣地回答“有”,那么問話的法國人又會愣住了:“有,你就告訴我呀!”原來,許多法國人不戴手表,實際上是想找人問問“現在幾點鐘了?”法國人不喜歡讓生活受鐘表的擺布,他們有時會說某人行為“像鐘表一樣精確”。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法國人都沒有時間觀念。我們公司的一位小主管,上班來不僅戴手表,而且每天把表撥快20到40分鐘不等。問他為什么把表撥快,他說是為了施加時間壓力,和自己拖拉的惰性作斗爭。
“您”與“你”
法語里第二人稱是有“您(Vous)”與“你(Tu)”的區別的。我在法語國家生活十多年,只能說是略有所悟。一般的說,在法國凡是見到陌生人,你都應該以“您”稱呼對方。“您”固然是尊稱,同時也表明兩人的關系仍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你只要以“您”稱呼了對方,對方則必然以“您”來稱呼你。我在法國攻讀博士的那些年里,與研究所里三位教授打交道比較多。與第一位教授我們十幾年來至今仍以“您”相稱。與第二位教授,我已經記不清楚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就開始以“你”相稱,多年后見面依然如故。另一位教授,一開始自然以“您”互稱。如果某星期因工作見面較多,我們便過渡到以“你”相稱。一旦他出差幾個星期回來,我們又開始“您”、“你”過渡,如此循環往復不已。這里面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其實法國人也未必明白。密特朗經過20多年的奮斗,終于在1981年當選法國總統。他的一位老友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像從前一樣繼續以“你”來稱呼新總統,于是試探地對總統說:“ONPEUTSETUTOUYER?”(咱們可以以你相稱嗎?)據說密特朗的回答是:“COMMEVOUSVOULEZ”(那就隨您的便了)。
我的就是我的嗎?
在正式進入法國大學學習之前,我們中國留學生先進入了一所語言培訓中心強化法語。語言培訓中心的主任叫呂克,頭一天見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幾個學生跟他出去轉轉。走出教學樓,他指著一輛紅色雷諾車對我們說:“這是我的車。”車雖算不上豪華,卻十分漂亮。上了車,開了十幾分鐘來到一處幽靜的住宅區,呂克不無自豪地指著其中一座小洋樓對我們說:“這是我的房子。”我們都用剛學來的法文詞大聲贊嘆:“太漂亮了!”正走著,呂克又指著一座老式建筑對我們說:“這是我的銀行。”我們幾個學生不由得都怔了一下,然后開始用中文議論:“他真闊,居然擁有一家銀行!”“這小子吹牛吧?”我們都知道法國是個發達國家,法國人都很富有,難道呂克真能擁有銀行?呂克的銀行家的形象很快就在我們眼里動搖了。這倒不全因為我們看出他花錢小氣,而是我們發現他幾乎什么東西都說是“我的”、“我的”。路過一所中學,呂克說“這曾經是我的中學”;經過火車站,他說“我明天要在這里乘我的火車去巴黎”等等,不一而足。終于我們明白了法國人說的“我的這個”、“我的那個”,有時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說法,并不永遠表示所屬關系,只要有點關系就可以。比如呂克所說的他的銀行,其實是他在那銀行里有筆存款而已。要這么說,那銀行也可以說是“我的”銀行,因為我那點助學金中的一部分也存在那里。
為什么到處在宣揚漲價
記得第一次逛法國大型超級市場,手里拿了本袖珍法漢小詞典,生怕買東西搞錯了。在國內時就聽“過來人”說過,有的留學生看見狗肉罐頭便宜就買回去嘗鮮,結果發現那是狗吃的肉罐頭。進去一看,那商場有兩個足球場般大小,開架商品琳瑯滿目,從吃的、穿的、用的、看的到玩兒的應有盡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很多商品的上面都插一個紅底白字的小牌子,上面寫著:“PROMOTION”。這是什么意思呢?拿出小字典一查,是“提升”、“助長”的意思。原來到處在漲價!看來人家發達國家管理水平就是高,商家必須提醒顧客有關商品漲價的信息。我因此盡量挑了些沒有標“PROMOTION”的東西買走了。當然,我后來沒過多久就明白過來,法國商店里要“提升”和“助長”的主要是商品的銷售量,類似于國內商店里“大甩賣”的意思。換句話說,是商品大降價的意思。憑我拿本袖珍小字典,我沒吃上狗食,卻當了一回冤大頭。
海外星云 200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