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賢 朗 杰 李京華

“2000 國際藏醫藥學術會議”7月21日在拉薩正式閉幕。舉辦國際性的藏醫藥學術會議,這在西藏還是首次。來自中國、美國、法國、印度、英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以色列、泰國等國的專家學者和西藏醫藥界人士600多名參加了會議。會上 ,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藏醫藥,將以其獨特的醫學理論、治療方法和天然藥物繼續活躍在醫學舞臺,將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財富。
藏醫藥魅力何在
盡管現代醫學已經進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為代表的發展階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藏醫藥依然魅力不減,受到越來越多人士的青睞。國際藏醫藥學術會議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間,中國已經逐步建立起適應現代社會的藏醫醫療、教學、科研和藏藥生產體系。有20多個國家設立了藏醫學研究機構。藏醫藥學的經典專著《四部醫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出版。
藏醫藥何以在科學技術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學術會議的中外學者提交的500余篇論文集中展示了藏醫藥的獨特魅力。藏醫藥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中,通過長期豐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博采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之長,逐步積累、完善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醫學體系。
著名藏醫藥學家強巴赤列說,藏醫藥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人們或許無法想象,藏醫早在公元8世紀就揭開了人體胚胎學的奧秘。”北京藏醫院副院長、心血管病專家仁旺說,藏醫強調人體的整體調理,所用藥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溫差、強日光的高原地帶,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類藥物,在治療消化道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疾病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療效。這是藏醫藥吸引患者的又一顯著優勢。
來自印度的達師博士畢業于德里大學藏醫系,在印度和意大利開了五家印度醫院和藏醫診所。他認為,藏醫藥的獨特魅力還在于藏藥產自號稱地球四大超純凈地區之一的青藏高原,幾乎沒有污染,不會產生醫源性和藥源性疾病,符合當前人們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藥物的時尚。藏藥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帶。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種植物、159種動物和80余種礦物可以入藥,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醫藥都難以比擬的。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會長諸國本認為,藏醫藥的另一誘人之處是它的文化內涵。他說,藏醫藥是熔古代哲學、天文歷算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化學于一爐,并同藏傳佛教緊密結合的人文醫學。“這是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在醫學領域的反映” 。
揭開人體奧秘的藏醫“唐卡”
會議期間,中外專家在西藏藏醫學院圖書館里看到了一幅數百年以前繪制的描述人體胚胎發育的藏醫“唐卡”。
藏醫院院長占堆說,這是古代藏醫為解說形成于公元8世紀的藏醫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而繪制的80幅彩色掛圖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體受孕、妊娠反應、胎兒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魚期、龜期、豬期”的順序,與脊椎動物、魚綱、爬行綱、哺乳綱和人類的進化順序相一致。“古藏醫對胚胎學的認識,比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還要早1000多年。”占堆說。印度藏醫學專家達師博士在觀看了這幅繪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嘆:“12世紀就用圖畫形式介紹藏醫藥理論體系和實踐技術,不但在中國醫學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醫藥史上亦屬罕見。”形成于青藏高原獨特的藏醫藏藥,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藥”的防病治病知識和用酥油治療外傷的臨床實踐。在此基礎上,公元8世紀藏醫鼻祖宇妥·云登貢布在總結藏族本土醫療經驗時,廣泛吸取和借鑒了當時中醫、古阿拉伯醫和印度醫的發展成果,編著了較為完整的藏醫藏藥理論巨著《四部醫典》。
《四部醫典》分《總則本》、《論述本》、《秘訣本》、《后續本》,共156章,系統地論述了藏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人體構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診斷治療、藥物種類、服用方法,以及飲食起居、衛生保健、行醫道德等,首次揭開了雪域高原人體的奧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從公元12世紀到17世紀,一代又一代藏醫名家先后繪制了80幅《四部醫典系列掛圖》,成為藏醫藥學的形象化教科書,使藏醫藏藥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肅等地的藏區廣為流傳。根據第36幅彩圖中的描繪和西藏歷史博物館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術器械推測,當時藏醫的外科手術十分發達,可以進行刀傷、燒傷、骨折等各種外科治療。占堆說,有些傳統的藏醫手術,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在沿用。他說:“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有名的白內障手術藏醫,他們可用一根金針挑撥白內障,使患者重見光明。”這種古老的藏醫眼科手術,一直延續到在西藏實施現代醫學眼球晶體渾濁摘除手術。

古老藏醫藥插上現代科技翅膀
自古以來就憑望、觸、問等方法診斷病情的藏醫如今普遍用上了聽診器、血壓儀、B超、CT等現代醫療器械,世代相傳的藏藥作坊也正被現代化的藏藥生產線所取代。
現代科技的導入不僅彌補了藏醫藥在診斷等方面的不足,而且揭開了一系列有關藏醫藥療法的難解之迷,消除了國內外許多人對民族醫藥科學性的懷疑,使古老藏醫藥的發展如虎添翼。我國目前已有20多種藏藥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336種藏藥載入部頒標準。全國不僅建立了57所藏醫醫院,而且有36種藏藥被300多家中西醫醫院普遍采用。專家們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放血等藏醫藥的一些獨特療法作出了科學的解釋。1994年,由國內知名藏醫、針灸和解剖專家組成的攻關組經過兩年臨床研究,對77個放血脈位進行了層次解剖,不僅確定了原有脈位的確切位置,而且增加了24個新的放血脈位,使這一傳統療法在理論上更加完善、臨床上更易操作。
有關部門還組織專家對1000多種藏藥藥用植物的名稱、種屬、藥理成份、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藏藥生產走上了標準化、科學化的軌道。
從喇嘛到國家級醫療專家
在出席學術會議的海內外學者欽佩的目光注視下,71歲高齡、雙目失明的藏醫學權威強巴赤列在助手的攙扶下走上講臺,宣講他對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表達對這位喇嘛出身的國家級專家的崇敬之情,會議組委會特地安排他在開幕式后第一個發言。持續不斷的掌聲幾乎把他的話語完全淹沒。強巴赤列現任西藏藏醫學院名譽院長。他編撰了藏醫藥史上第一套運用現代科學觀點論述的藏醫學教材。他還利用豐富的藏醫知識,對《四部醫典》這部奠定藏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醫學巨著提出了得到同行普遍認同的獨到見解:《四部醫典 》是藏醫學鼻祖宇妥·云登貢布的科學著作,從而結束了對此書作者的歷史紛爭;《四部醫典》在總結藏族本土醫療經驗時,廣泛吸取和借鑒了中醫學、古印度醫學和古阿拉伯醫學的成果。
強巴赤列出生于藏醫世家,其祖父和父親都是西藏著名的醫師。他13歲時進拉薩哲蚌寺當喇嘛,同時向曾擔任過十三世達賴喇嘛首席保健醫師的欽繞諾布學習藏醫。長期以來,藏醫習慣于師傅帶徒弟,不編寫教材只讀古典醫書,行醫不分專科,不給病人建立檔案。70年代,強巴赤列向這些傳統做法發起了挑戰。他利用從西醫中學來的科學理論,為西藏藏醫學校編寫了基礎學、生理學、診斷學、病理學等11門課程的教材,共40萬余字。這套教材被公認為藏醫史上第一部用現代科學觀點系統描繪和總結藏醫奧秘的著作。為了這部著作,強巴赤列付出了巨大代價。由于長時間伏案研讀那些發黃的木刻書,他的雙目受到嚴重損害。但強巴赤列卻非常樂觀地說:“這些教材可以讓藏醫學生快速成材,所以我從不后悔。”如今,強巴赤列仍然把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的。他在編寫400萬字的《四部醫典系列掛圖詳解琉璃說》的同時,還在為西藏藏醫學院帶研究生。他說:“我要把一生的行醫經驗留給后人,使藏醫藥事業在新世紀發揚光大。”

高僧藏醫依然活躍在青藏高原
在現代醫學日益普及的今天,身著袈裟或紫紅色藏袍、運用傳統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的高僧藏醫,依然受到青藏高原藏族百姓的歡迎和尊敬。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阿里地區,旦增旺扎的名字幾乎婦孺皆知,因為他不僅是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高僧,著有40多萬字的《西藏本教源流》,更主要的還是醫術精湛的藏醫藥學家。這位以“普度眾生”的佛教思想和“治病救人”的醫學精神為人生奮斗目標的高僧藏醫,從60年代起就在缺醫少藥的阿里牧區行醫,并自費建立了阿里地區第一個藏醫院,被當地牧民稱為“活菩薩”。
此次國際藏醫藥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措如·次朗,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是藏東著名佛教寺廟措如寺的住持,曾長期在藏區行醫。近幾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從事佛教和藏醫藥學的研究,先后撰寫了170多部學術論著,其中包括《四部醫典注疏》、《寧瑪教派史略》和《噶舉巴教派史略》。
由于他在佛教和藏醫藥學領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年逾古稀的措如·次朗如今已由普通的高僧藏醫躍升為西藏藏醫學院院長、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他還多次應邀到日本、匈牙利、尼泊爾等國家講學。
與會代表、年過古稀的楚臣堅贊年輕時曾在拉薩祈禱大法會上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拉然巴格西。他現在除偶爾接待患者外,大部分時間都在著書立說。會議期間,他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進行了廣泛交流。他說:“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藏醫藥知識傳給更多的人。”
第一代女藏醫話今昔
“女人與狗不準接近藏藥制造過程”,流傳于西藏千百年的這一“古訓”是昔日藏醫藥排斥婦女的真實寫照。如今,藏族婦女與男性一樣在藏醫藥衛生事業中大顯身手。在學術會議上,身著藏袍的女藏醫們優秀的論文和精辟的見解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52歲的德吉卓嘎是西藏第一批女藏醫之一,現在是西藏藏醫院副主任醫師。她同各國專家交流了運用藏醫藥治療腫瘤、心血管病等疑難雜癥的學術成果。德吉卓嘎的母親是昔日拉薩大貴族夏扎的家奴,終日過著“衣不裹體、食不飽肚”的生活。由于母親是奴隸,德吉卓嘎一出生就被農奴主登記入冊,注定了終身為奴的命運。
西藏解放后獲得人身自由的德吉卓嘎上了政府辦的西藏第一所小學。1963年,她考入拉薩藏醫學校。1966年畢業至今,德吉卓嘎一直在門診為病人服務,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
“婦女沒有人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德吉卓嘎感慨地說。目前西藏藏醫院500多名醫護人員中,女藏醫、女護士占50%以上,西藏藏醫學院每年招收的學員中近一半是女學生。
西藏第一代女藏醫中,許多人像德吉卓嘎一樣成就卓著。出身于木匠家庭的強巴卓嘎現任西藏藏醫院住院部內科主任,對治療心血管疾病有獨到見解。在舊西藏,偏癱、腦溢血等疾病被認為是天上走動的“神影”輻射造成的。強巴卓嘎經過多年研究,不僅摸索出了藏、西醫結合治療這些疾病的有效途徑,而且 還幫助信教病人擺脫“神”的精神桎梏。目前,藏醫院藏、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治愈率達85%。30歲的永嘎畢業于西藏藏醫學院,是出席這次國際藏醫藥學術會議的女藏醫中最年輕的一位。她收集了中外藏醫藥專家提交的所有論文,認真參加每一場專題討論。她說:“盡管我的藏醫理論功底和醫療水平都無法與老藏醫相比,但我非常熱愛這項工作。”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女藏醫,在醫術上超過她的前輩們。
藏醫藏藥有傳人
已招收了兩批藏醫學碩士研究生的西藏藏醫學院,目前已培養出650多名本專科畢業生,他們大都在西藏、青海、甘肅、云南等地從事藏醫藏藥工作,有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行醫。藏醫藥學后繼有人。
今年34歲的央嘎是西藏首批4名藏醫學碩士研究生之一。他出生在藏北牧區,自幼喜愛藏醫藥,先后在西藏大學藏醫系和西藏藏醫學院學習、任教,現在,又在國家級藏醫專家強巴赤列等著名學者的指導下攻讀藏醫碩士學位。
國家投巨資建立的西藏藏醫學院,經過10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最權威的藏醫大學。本科生學制5年,藏醫藥教材包括《藏醫學發展史》、《解毒學》、《月王藥診》等20多門科目。為培養高級藏醫藥人才,1998年,國務院學位辦授權西藏藏醫學院為碩士研究生單位。目前,學院已有10名碩士研究生在校深造。除政府設立藏醫學校和醫療機構外,父子或師徒相傳這一傳統藏醫培養人才的方式,至今仍在延續。在西藏農牧區,民間藏醫都帶有徒弟。藏醫藥界的權威學者強巴赤列、措如·次朗和眾多藏醫藥學家的身邊,都有2至3名精通藏、漢語言的學生,幫助整理老師們口述的藏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這些著作將成為后輩們的寶貴財富。

藏藥生產逐步實現產業化
中國藏藥發展勢頭強勁,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逐步形成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作為知識資源,藏醫藥文化底蘊深厚。它植根于青藏高原藏民族傳統文化土壤,與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學、天文、民俗等學科門類息息相關,其理論規范、思維方式、技術手段、醫德倫理都蘊含著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征。
作為衛生資源,藏醫藥工作基礎堅實。據統計,西藏已有24家藏藥廠,甘、青、川等地也有藏藥企業10余個,藏藥年總產值4億至5億元。1995年,我國首次頒布了藏藥部頒標準,200多種藏藥進入國家藥典,40多種藥劑有了批準文號,14個藥品被列為國家傳統醫藥保護品種。
目前,藏藥生產在自采、自種、自制、自用的基礎上,已開始進入社會化生產,出現了一批現代藏藥企業。國家已先后投資2億元,在西藏和青海建立了現代化藏藥廠,目前藏藥生產企業已達30多家。千百年來一直靠手工制作的藏藥,現已開始在自動化流水線上生產,并且以GMP的要求與國際接軌。目前,300多種藥品已列入部頒標準,最近又有35種藏藥進入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藏藥不僅滿足了藏區醫藥市場,而且還提供給內地幾百家各級醫院。隨著藏藥生產技術走向科學化、規模化和標準化,一批高技術含量的名優藏藥陸續問世。在第二十六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展覽會上,西藏生產的藏藥“諾迪康”和“奇正消痛貼"獲得國際發明金獎,并已進入美國、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青海金坷藏藥集團的4種新型藏藥產品已獲得美國聯邦食品與藥品管理FDA營養增補劑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