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發祥

拉薩,西藏自治區首府,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是藏族匯集朝拜的中心,也是藏族文化的中心。它是藏族人民智慧和聰明的結晶,也是藏族文化與周邊其他民族文化,如漢族、蒙古族、回族、印度、尼泊爾等等交流匯集的中心。任何一個民族文化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必然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之營養,并與其他民族文化相存相依,藏族文化也是如此。下面提及的主要以建筑物為主的象征符號,即是拉薩為以藏族文化為主流的多元文化中心之明證。
1、大昭寺
藏語稱“覺康”,意為“佛祖之殿”,全稱“惹薩噶喜初囊祖拉康”(羊土四喜幻化佛殿),因此,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寺院,而是佛殿。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紀中葉,是藏族文化、印度文化和內地漢族文化的結合體。 設計者是遠嫁吐蕃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造者是尼泊爾赤尊公主。她們都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贊干布的妃子。大昭寺原址是一片湖水,湖名“臥塘措”。文成公主入藏時,唐太宗李世民給他的嫁妝之一是一尊釋迎牟尼12歲時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到現在的拉薩后,即打算修建一座寺院,以便安放佛像。吐蕃王朝的創立者松贊干布的另一位來自尼泊爾的赤尊公主聽說后,也請求修一座寺院,因為她的嫁妝之一也是一尊佛像,只不過是釋迎牟尼8歲時的等身像。由于文成公主精于卜算,所以,赤尊公主請文成公主為其選址。地址選在臥塘湖上。用白山羊馱土把湖填平后,修建了大昭寺。山羊,藏語稱“惹”,土為“薩”,因此新建的寺廟稱“惹薩噶喜初囊祖拉康”,以其為中心而形成的城市稱“惹薩”。后來,“惹薩”變音為“拉薩”,這就是今天拉薩這一名稱的來歷。
大昭寺由庭院、神殿、回廊、僧舍、庫房等組成。庭院呈正方形,建筑面積25100平方米。主殿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以花崗巖砌干墻,下大上小,側視面略呈梯形。最上為平臺。平臺用西藏特有的建筑材料阿嘎土夯成。神殿為木質結構,殿堂屋瓦及四周裝飾用銅皮餾金制成。金頂飛檐飾物為雕刻的神仙、法輪、寶塔、倒鐘、蓮盤、龍、鳳、獅、鳥等等。金頂和餾金頂飾物,反映出中原餾金術在西藏的運用和發展,同時,也吸收了印度、尼泊爾寺院裝飾風格。
大昭寺初建成后,主要供俸的佛像是赤尊公主從尼泊爾帶來的釋迎牟尼8歲等身像 。文成公主帶來的佛像供奉在小昭寺。但后來,雙方互換了位置。現在的這座佛像就是來自中原唐朝,坐高1.5米,體態豐滿,表情慈祥。 具有典型的內地佛教造像特點。此外,蓮花生是大昭寺供奉的佛像之一,他是來自印度的高僧,是西藏密宗的創始者。
大昭寺正門對面有三塊石碑,其中之一就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該碑立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長慶元年), 藏語稱“祖拉康多仁”(大昭寺前之碑),碑高0.96米,有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身與碑座連接縫隙以銅液澆鑄,固若一體。碑文系藏、漢文對照,記錄了公元821年唐、蕃雙方在長安(今西安)共同商定的盟約。碑身高3.8米,上端長0.7米,寬0.35米,下端長0.88米,寬0.39米。 截面呈長方形,下大上小,碑正面向西,上刻藏漢兩體對照文字。左半為藏文,橫書,77列,有頭字。右半漢字,直書,6行,正楷,存464字。藏漢文內容相同,系同一盟約的兩種文本。碑右是吐蕃方面參加會盟的官員職銜和姓氏,藏文40列,并有對應音譯漢文。碑左面為唐朝參加會盟的官員名單,按位次排列,也為藏漢對照,上為藏文,49列,下為漢文。所列官員共18人, 其中有3人的名位已字跡模糊,無法辨認。碑背面純為藏文盟辭,共78列。“唐蕃會盟碑”是研究唐蕃關系、吐蕃官職及姓氏和當時藏漢對照的極寶貴材料。此外,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相傳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時所帶,故稱“公主柳”。今天,我們看到的柳樹雖然不是當年文成公主帶進西藏的那棵,但它是藏、漢 友好歷史的見證。

2、關帝廟
藏族稱格薩爾殿,是漢、藏文化交流之結果。建筑坐落在著名的布達拉宮以西約1里的帕瑪日小山上,因這座山山頂平整似磨盤,所以,當地漢族稱磨盤山,它與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和紅山西南的藥王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關帝廟建于公元 1793年,寺廟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屬典型的漢式建筑。這從其山門、庭院布局以及保留至今的主體建筑風格上一看便知。整個建筑座北朝南,依山而建處于兩個不同的地平上。登南面的長石臺階步入大門,有一方形小庭院,庭院東西兩邊建有二層樓房,樓房底層是僧舍,上層是接待、辦公用房。庭院中左邊一側還立有一方石碑,即關帝廟落成碑。此碑如今已從中斷裂為兩段,而且上面的許多字已模糊不清,但仍矗立在殘破不堪的庭院中。庭院北邊為關帝廟主殿和文殊殿。主殿寬12.5米,進深9.7米,六柱,殿前建筑為抬粱式結構,硬山式屋頂,上覆紅琉璃瓦,四角及屋脊兩端裝有紅陶鴟尾,主殿東墻上鑲嵌著一個大石且,意在保佑建筑安然。
文殊殿的建筑風格與大殿基本相同,房頂所用建筑材料有大板瓦,簡瓦,平瓦。屋檐板瓦帶有角形滴水,滴水周邊飾有卷云紋,中部有一篆體“壽”字。屋檐簡瓦的瓦當帶有云紋和渦旋文裝飾,平瓦上則飾有花草圖案。板瓦和簡瓦上皆有用來固定的一小孔。據說,建廟初期,大門上方左右還掛有兩個大鈴鐺,大門內的庭院兩邊各有一匹塑馬。如今已不知去向。大門外東側的一口銅鐘,系乾隆五十八年福康安等人所鑄立,現在收藏在西藏文管會。
關帝廟碑文詳細敘述了清朝軍隊打敗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隊之過程及修建此廟的緣由。從籌建到竣工前后用了半年多的時間,主要是供駐守西藏的清朝官兵進香朝拜。
關帝廟的演變是漢藏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實例。寺廟的建筑雖然是完全的內地風格,但如今寺廟內所供佛像卻是純粹的藏族風格。有趣的是當地大多數藏族只知格薩爾神殿,而不知關帝廟,而當地漢族則認為那是地道的關帝廟。但有一點基本相同,就是格薩爾和關帝都是戰神和民間保護神,他們的作用基本相同。1995年,筆者在拉薩搞調查時,有兩個喇嘛負責管理此廟。1999年,筆者再去時,喇嘛己走,寺廟有住在周圍的一戶老夫妻管理。

3、查結寺
位于拉薩北郊,著名色拉寺的東側,磨盤山關帝廟未建成之前,這里是拉薩唯一的關帝廟。寺廟附近就是清朝駐藏部隊的大本營扎什軍營。后來,不知何故,關帝廟被毀,在其廢墟上修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查結寺。“查結”實為“札西”的音變,意為“吉祥”,因此,查結寺翻譯成漢語就是吉祥寺。查結寺的主體建筑為四層,坐北朝南,庭院東側為二層僧舍,院中有一棵干枯的楊樹。從其高度和粗細程度判斷,此樹很可能西藏和平解放前就已存在。但查結寺以其東面配殿中的查結拉姆(吉祥天女)而聞名。與一般寺院中的天女形象不同,查結拉姆雞足、舌頭外吐且為黑色,所喜歡的唯一供品是酒類。因此,此寺院周圍除了賣香、賣柏樹樹枝粉末和哈達的商人外,還有許多專門為朝圣者提供酒類的小商販。據說,查結拉姆來自內地。到西藏后,由于她光彩照人、美麗無比,所以,招致了拉薩當地仙女們的嫉恨。她們先是暗中下毒,想毒死查結拉姆。被她及時發現,雖然已經喝下了毒藥,但硬是把毒液逼出來,集中在舌頭上。
雖未被毒死,但她的舌頭卻永遠吐在外面,不能收回。因舌頭被毒液所浸透,時間一長,變成了黑色。直到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時,才用金粉把查結拉姆的舌頭涂成了金色。一計未成,又生一計。西藏的仙女們決定讓查結拉姆變成殘廢,好讓她要死不得,要活不能,受盡痛苦。所以,她們又砍斷了查結拉姆的雙足。但頃刻間,被砍斷的雙足上又生出了一對雞足。查結拉姆還是一如既往。后來,人們便專修一佛殿,專門供養查結拉姆。據說由于受到如此多的磨難,查結拉姆脾氣很大,過去,凡是人們騎馬經過此寺,從看見寺院的地方就得下馬。但同時,查結拉姆也很體恤民情,非常靈驗。尤其是到此寺求財的信徒,更是往往心 想事成。因此,即使現在,每天前來朝拜的人群仍是絡繹不絕。雖然這是民間傳說,可信度多大,還有待于深入研究。但寺院本身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漢族文化本土化的過程。

4、清真寺
拉薩有大、小兩個清真寺,是回族社區之中心標志。大清真寺位于大昭寺東南1里處,始建于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最初規模不大,建筑面積只有200多平方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進行了維修和擴建。1959年西藏發生叛亂,大清真寺被毀,次年集資重建。大殿(禮拜堂門)上懸掛的“清真古寺”橫幅匾額就是重建竣工時所制。匾額右端有“清真寺重建落成紀念”字樣,左端題有“一九六0年……”年款,匾額下方刻有資助重建清真寺的人名。
現在的大清真寺圍墻內總面積約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300平方米。整個院落東西長南北短,平面布局不很規則。主要由大門、前院、宿舍、宣禮塔、禮拜堂和浴室等組成。大門北向,系牌樓式木結構,上書“清真寺”金字橫額,并飾有彩繪、雕刻,細致工麗。大門內是380平方米的四合院。西進過道門上懸掛大匾一方,額書“至教永垂”,匾額右端題有“建昌鎮守馬騰云、馬連升、提標左營崔文匯,仝(立)”,左端題“咸豐任子清和轂(旦)”。“咸豐任子”為咸豐二年(1852)年,“清和”是農歷四月的別稱。
大清真寺的主體建筑禮拜堂建在高1米的臺面上,座西朝東,共13柱,東西長22. 6米,南北寬12.6米,建筑面積285平方米。禮拜堂內潔凈清雅,地板鋪有華貴的地毯,西壁中央壁龕內懸掛絲織成的麥加天房壁毯。龕北側,置放一木制四階符座,為阿匐宣經之臺座。此禮拜堂同時可容250人禮拜。拉薩大清真寺平時只有五六十人作禮拜,而每星期五午后的主禮拜,也叫“聚禮”,則有五六百人來此作禮拜。 每年的開齋節,即所謂“會利”,在此作禮拜的人就更多了。
拉薩小清真寺是本世紀20年代專門為在拉薩作買賣、短住的克什米爾、拉達克、不丹、尼泊爾、英國等國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做禮拜而籌資、捐資修建的。在這之前,禮拜要去拉薩西郊克什米爾穆斯林墓地的禮拜堂。
拉薩小清真寺座西向東,其范圍南北長、東西短,不很規則,建筑分南北兩部分,北邊為二層藏式建筑,底層設有大凈、小凈的洗浴室,其中有一個用以洗尸體的專門浴室。底層幾間房原供人住,后來逐漸成了存放柴草的地方。第二層有一個較好的單間房子,供作禮拜時領經、宣講經義的阿訇居住。還有一個有4柱面積的大房子,是穆斯林學習阿拉伯文的夜校教室。寺內還經常住兩戶人家,負責看守和打掃衛生。
小清真寺的主體建筑禮拜堂座西向東,為一層藏式建筑。禮拜堂門外有南北長11.8米、東西寬3.l米、4根柱子的外室,供作禮拜的人存放衣物、鞋子。禮拜堂16柱、南北長11.8米,東西寬11.l米。 門口處兩排柱子升高0.7米,托起高側天窗。堂內為木質地板,并輔以長條卡墊。禮拜堂西壁正中央,筑有寬0.9米、深0.82米、高1.9米的壁龕,內掛絲織阿拉伯文的古蘭經一幅,龕左右兩側,分別掛有兩幅編織的麥加天房圖壁毯。壁龕北側,置一木制座椅,為“阿訇”講經之座。這個禮拜堂,可容150人左右,實際作禮拜的平時只有二三十人,最多不過百人。
5、拉薩飯店
位于拉薩西郊,是目前西藏最豪華的大飯店之一。從建筑外表看,完全是一座現代化建筑。但飯店內部專門設有藏族特色很濃的套房。一層咖啡廳取名“野牦牛咖啡廳”,從建筑風格、取名到服務內容,可以說是藏、漢、西(方)三種不同文化的和諧統一。
拉薩還有另外一些規模較大的建筑物。外表具有鮮明的藏族特色,但內部結構、裝飾卻完全是內地或西方特色。例如,近年才落成的位于羅布林卡路東的西藏博物館,建筑設計是地道的藏族風格,內部展品全是藏族文化之精品。但展覽大廳的布置、展柜的設計則完全吸收了內地和西方的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和方法。

6、蒙人馭虎
藏式住宅、寺院中常見的壁畫之一。一般在庭院墻壁或甬道上,其意義同內地漢族貼門神畫類似,主要是預防瘟疫、災害等,招致吉祥。由于基本相同的經濟生活和文化背景,蒙、藏關系源遠流長。藏族地區老百姓有“蒙藏一家人”之說法。尤其是13世紀以來,蒙、藏兩個民族間的各種交往非常頻繁。17世紀中葉,當今藏族地區的主要藏傳佛教教派格魯派(黃教),就是在蒙古軍事勢力的幫助下,戰勝其他教派的競爭,掌握了西藏地方的政教大權。因此,把蒙古人形象當作鎮妖避邪的象征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面僅以建筑象征符號為例,說明了拉薩多元文化的一些特點,實際上,類似的實例還可舉出很多。如果從語言學、民俗學等方面去探討,那內容將會更加廣泛,也肯定會更有意思。
總之,此篇短文的目的在于闡明: 
1、拉薩(推而廣之藏區)并不是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是個地理、文化孤島,而是長期以來各種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匯總的中心之一。
2、藏族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寶庫中之奇葩,就在于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兼容并蓄,百川納海,積極廣泛吸收和接納了周邊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文化的精髓。這一趨勢現今仍在繼續。但這與漢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實際上,從上述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是漢文化被本土化,即藏化,而不是藏文化被漢化。
3、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的沖突、融合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痛苦、漫長過程。當前,藏族與藏族文化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是世界各先進民族在其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過或正在面臨的共同問題。不管通過何種渠道解決、調和這些問題和矛盾,現代化必將給藏族文化的發展創造新的契機,注入新的活力。藏族文化最終會同現代化相融相存。就拉薩而言,隨著都市化進程的加速,其多元文化的特色也將會愈來愈濃。
4、藏民族要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列,就必須走現代化之路,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但現在國外西藏分裂主義分子及其一些反華勢力大肆叫囂“西藏文化滅絕論”,仔細、冷靜地分析后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真實目的并不是為了保護和宏揚藏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是想把西藏同現代文明完全隔離開來,從而達到他們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目的。這不但有違于藏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與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因走現代化之路而喪失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從這點上看,“西藏文化滅絕論”的謬論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