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贛生
一般來說,1歲左右的孩子會用單詞表達自己的需求,會主動地叫喊“媽媽”、“爸爸”,而到了2~3歲時,他們已能較好地運用自己掌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同時也能表達自己對某一事物的態度和情感,甚至能與周圍親近的人進行交往和簡單地交談。這一時期,大部分兒童語言發育正常,講話比較清晰連貫,說話也有明確的對象,這種和周圍人群進行交流的話語,心理學上稱之為外部語言。
但是,孩子滿3歲以后,一直到7歲以前,其語言活動和過去相比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在不斷提高外部語言能力的同時,開始產生“內部語言”。所謂內部語言,其實是一種無聲的默語,主要特點是,說話的對象是說話者自己。不發出聲音,語句簡略以及在無聲的思考中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研究者發現,在3~6歲期間的兒童,內部語言能力是不完善的。在內部語言發展的早期,首先出現的是一種介于有聲與無聲之間的自言自語形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喃喃自語”,這種“語言”常常是在孩子情緒良好、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出現的。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孩子聚精會神地搭積木時,他們一邊雙手動作,一邊嘴里喃喃道:“這……是……木板,這……是……柱子,這是……屋頂,窗門,……大門……屋頂在柱子上面……”兒童心理學家把孩子這種自言自語,稱為“自我中心言語”,是外部言語向內部言語轉化的過渡形式。自我中心言語就是自己和自己講話,和自己商量問題,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言語是屬于一種非社會性言語,它無助于社會交往。
孩子這種喃喃自語現象,通常要到7~8歲才逐漸減少,最后才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無聲的默語,兒童逐漸具有默讀、默寫、心算和思考問題的能力,這均屬于內部言語,只不過形式不同而已。
為此,面對一個4~5歲的孩子,一面高高興興地玩耍,一面振振有詞、喃喃自語時,家長應該了解這是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絕不是什么異常的表現,千萬不要隨意地打斷他們的思維活動。而這種非社會性言語和思維活動,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變為社會性言語,同樣,孩子的思維活動能力也會因知識的增多而不斷得到加強。
(作者系同濟醫科大學同濟醫院兒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