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晶
鄰居有一個小學生叫小超,每到周六、周日,早上就不起床,怕起床后就得去補習班上課學習。學完數學、作文,再學外語,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每次都要大人一再呵斥,他才慢慢騰騰起來。有時候,好不容易起來就叫肚子疼、頭痛,真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什么病。有這種癥狀的孩子,一到周末就病情發作。起初,這些病往往是孩子們為了逃避不情愿的業余學習裝出來的。但由于長期處于這種周期性的精神緊張狀態,導致不少孩子真的得了神經性頭疼等疾患。有關專家把這種癥狀稱之為“兒童周末恐懼癥”。
眼下相當多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廂情愿地給上幼兒園的孩子安排了書法、繪畫、舞蹈、外語、鋼琴、電子琴及表演影視班等各種學習,使孩子在雙休日里不僅背上沉重的學習負擔,而且由此產生極大的精神壓力。
據心理學家介紹,兒童自3歲起就有一種反抗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抗意識越來越強,到13歲便進入所謂的“危險期”。由于家庭的壓力過大,兒童心理上的逆反也越強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周末綜合癥”。
專家指出:“兒童周末恐懼癥”的病因其實在家長身上,不少家長自己兒時有各種愛好,但沒有條件學,于是就將自己未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還有的家長見別人家的孩子學這學那,怕自己孩子不學,將來適應不了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也有的家長是盼著將來孩子升學時能夠加分。
很多老師對孩子課余時間學得太多并不贊成。因為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另外,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應該有作出選擇的機會和權利。
要知道,只有當父母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對象看待時,孩子才會更快地成熟起來。
學習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件事,雖然很重要,但仍然只是一件事。如果我們想到的只是孩子的學習,而把生活的其他內容放在一邊,學習對于孩子來說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如果孩子把學習當做了負擔,一切教育也就會顯得蒼白無力。
“兒童周末恐懼癥”的社會心理疾患正在眾多兒童中蔓延。有關專家提醒家長和社會對此給予充分重視。
圖/鄒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