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天的我在感懷親恩的時候,還隱隱有些遺憾的話,那就是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能多給我的心靈留點空間的話,我的生活可能會因為多了些自信而更加陽光燦爛。
小時候,不很乖巧的我,遇到的卻恰好是一對非常要強的年輕父母。當時還很年輕氣盛的爸爸媽媽嘗試了幾乎所有他們能夠想到和道聽途說到的教子之法,學拉手風琴、學素描、請家庭教師,非但不惜工本還親自負責接送,同學嘴里談論的電視節目和弄堂里小孩子的打打鬧鬧向來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那時候,我常常暗自納悶:我是不是這個世界上最沒出息的孩子呢?要不為什么我從來沒見過爸爸媽媽為我而驕傲呢?回想起來,直到上大學以后,我聽到父母重復最多的教導就是“你看,某某人家里的孩子多厲害,考上了重點中學”或者“如果你能及上誰誰誰的百分之一我們就知足了”,等等諸如此類。現在的我理解爸爸媽媽不過是采用了大人最喜歡用的“激將法”,但是對于當時才十來歲的我來講,我感受到的就是我不如別人,強烈的自卑感時時讓我在親戚朋友面前顯得手足無措,坦白說那種陰影在我今天的生活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
因為老爸老媽很嚴厲,所以我在他們跟前的時候,通常會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本性藏起來,因為我隱隱地覺得只要是我本性上的表現,一定不會讓爸爸媽媽滿意,所以一舉一動都努力按照他們喜歡的方式來做,最怕哪兒出了錯,惹他們生氣。或許是因為我很晚熟,所以即使我費勁心機,可還總是差強人意,于是爸爸媽媽很少會感受到我的心思。在他們眼里,我就是只不知道哪天才會變成漂亮天鵝的“丑小鴨”。
磕磕碰碰地總算是大學畢業了。從小沒讓大人少費心的我,居然成了個要為許多小孩子費心的中學老師。教書教得還算不錯的我總算可以聽到爸媽的幾句好話了,但是遇事思前想后,總擺脫不了“別人會怎么想,別人會怎么看”的瑣碎想法。
在那些和學生和家長接觸的日子里,完成了從被管到可以管人的角色轉換之后的我,漸漸明白了為人父母的復雜心境。其實他們心中的渴望很簡單:要孩子出人頭地,孩子的成敗得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完全掌控老爸老媽的心情。只是心情迫切的父母們有時難以顧及到孩子心靈中細枝末節的感受。
應該說,無論是我自己的爸爸媽媽還是我學生家長的努力,在我現在看來都是值得感動和感恩的。但是,我覺得:在我的學生和同學中,最出色的孩子的家長永遠都顯得很隨和,或許正是他們平和的心境給予了孩子向前沖刺的完美支持。
如果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毫無疑問我會延續我父母曾經給予給我的關懷給我的孩子,也會一樣地渴望他成功。不同的只是,我會給他更多溫暖和欣賞的注視,讓他在我的期望以外活得更加舒展,更加自信……(王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