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風 攝影/衛鐵 漫畫/魏海波
中關村曾流行一句很煽情廣告詞說:“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internet就一定會實現。”今天internet的夢想終于實現,甚至在終年雪覆的南極也傳來了遭遇信息時代的第一聲啼器哭。但就在internet大肆擴張的獵獵大旗下,有多少國家和她們的子民將從此成為信息時代的均者?
internet,并不是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Internet上的“圈地”潮
打從1993年美國總統克林頓推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行動計劃”并撥款5400萬美元啟動,發生在地球上的一切就拋棄了傳統的速度標準。一個雅虎,讓楊致遠瞬間步入億萬行列;借助網絡直銷,戴爾先生的股票四年中狂漲2690%,成為“在任何年齡段都超越蓋茨”的美國40歲以下首富。與之相比,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深圳速度”顯得很渺小。
曾有人說:“19世紀是火車和鐵路的時代;20世紀是汽車與高速公路的時代;而21世紀則將是電腦和網絡的時代!”截止上世紀末,全球互聯網絡已有近2億用戶,連通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在人類跨入第三個千年時,網絡占據了人們信息交流、商業貿易、資訊查詢、教育培訓以及娛樂的大量生活空間。網絡已經不可缺少。在電腦和網絡構成的信息時代,國家利益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歷史曾經用農業、工業以及軍事力量評價一國的綜合國力,如今信息業正挑起大梁。對信息的開發、控制和利用成為國家間利益爭奪的重要內容,國際互聯網絡因此成為南極洲、外層空間之后又一輪國際競爭的新空間。在英特爾副總裁馬洛尼形容的這個“虛幻的第七大洲”上,滾滾而起的“圈地”熱潮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無疑是這個新大陸的拓荒者。1969年,Internet的前身ARPA網的民用部分轉變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網絡,進而成為全美范圍的廣域網絡,直至戈爾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設想,Internet一直是發生在美國的故事。
1994年后,Internet在全球迅速擴張,但仍由美國把持。美國戰略集團公司去年11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有1.01億美國人正在使用互聯網。這個數字或許包括了很多只會發郵件的老頭老太,但它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上網人口和3/4的Internet商務卻是事實。
據美國媒體說,美國為繼續保持其在經濟、科技、軍事,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領先地位,計劃在未來20年內投入千億美元,使Internet真正成為高速公路,每個用戶的上下傳帶寬將以兆計。如克林頓所計劃,美國已在加緊打造下一代互聯網絡,將比今天的網絡快1000倍。
在“圈地”運動中失利,或許將在未來一無所有,歐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因此開始全力加速本國互聯網的建設,即使是高技術領域相對落后的非洲國家也加快了網絡化步伐。進入1997年,德國、荷蘭等國家發展起自己的德語網絡,日本也開始建造日文網絡環境。截至1998年底,非洲54個國家中已有49個與互聯網絡相聯,用戶數已達70萬,提供網絡接入服務的公司有250多家。
但除少數國家如日本、英國外,大部分國家的互聯網絡水平都還在美國當年的起步水平。發展中國家網絡用戶占全球的比重不足20%,而非洲尚末突破1%。
更危險的是,從域名到日益短缺的IP地址,給后來者留下的空間已越來越小了。“圈地”運動,類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星條旗,在Internet上空飄揚
我們比較美國與西歐、日本的經濟發展:1970年,美國人均收入比歐、日高出31%,后由于冷戰原因,至1991年縮小到10%。但在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之際,1999年,這一差距又一次拉大到22%。歐洲著名新經濟專家、荷蘭人索特說:"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為這是戰后第一次出現增長失衡——科技領先的國家遠遠走在了前面。"
的確,美國人遠遠走在了前面。其他國家在趕往網絡時代的路上,發現遍地插滿了星條旗。互聯網絡本被寄予“自由、平等”的期望,但這期望在現實面前黯然失色。
《數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龐帝去年訪華時預言,到2000年底,全世界將會有10億互聯網用戶。這意味著未來不到8個月里,地球上每5人中就有一人使用Internet。然而就在這位數字化“教父”向人們展示互聯網誘人前景的同時,他也宣稱,“互聯網絡上將沒有地域和民族,英語將成為標準”。這是否也意味著,一年以后,我們將有1/5的人口成為沒有綠卡的“美國人”?或者這便是“網絡無國界”的確切含義?
姑且不論尼葛洛·龐蒂能否又一次成功預言,事實是,互聯網確實在成為美國到處擴張乃至實現霸權的工具。
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唯一一個超級大國,舉手投足霸氣十足。1998年12月,美國推出的《新世紀國家安全戰略》毫不隱晦地聲稱:美國的目標是“領導全世界”,決不允許任何國家或集團挑戰其“領導地位”。美國輿論界也對這一“宏偉憧憬”充滿信心。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說:“美國當然是世界上在經濟、軍事、外交、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都處于主導地位的唯一國家。它具有全球幾乎任何地方促進其利益的手段和能力。”互聯網即是這“手段和能力”之一。
觀察美國的對外戰略,利用互聯網的意圖非常明顯。美國將自己制定的網絡標準推廣為全球標準,用互聯網向世界全天候、全方位推銷自己的價值標準、意識形態。日本《選擇》月刊曾刊登《美國確立不了不可動搖的對日優勢——以互聯網絡的統治者稱霸》一文說,憑借自身在網絡技術上的基礎和優勢,美國已經發動了一場搶占信息空間和爭奪信息資源的“信息戰爭”——利用信息優勢和信息霸權達成獨霸全球的戰略目標。
美國不但網站數量出眾,而且網絡相關產品中的絕大部分來自美國;美式英語是通用的網絡語言;網上傳播的是美式商業文化和價值觀念;包括域名登記在內的幾乎所有互聯網運行規則,迄今也由美國人控制。
全球共有頂級域名服務器13臺,其中的10臺在美國,包括受美國軍方控制的兩臺。另外3臺分別位于倫敦、斯德哥爾摩和東京,負責處理美國之外所有國家以天文數字計的網絡連接。于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發現,自己緩慢的互聯網速度一如蝸牛爬行。
互聯網本來沒有中心,但因為絕大部分高性能服務器在美國境內,美國成了事實上的互聯網絡中心。這種不平衡發展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發展中國家使用互聯網時將不得不承擔全部的國際雙向通訊資費;而過高的國際線路資費,反過來又成為阻礙其網絡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美國勾畫的藍圖上,21世紀是“美國世紀”。而那些從小喝著可口可樂、看著奧斯卡大片長大的亞非拉青少年,在這個美國管理的網絡世界中或許將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又一輪經濟殖民——電子商務
如果不是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的一刻把“屬于美利堅合眾國”改口為“屬于全人類”,那我們現在每夜遙望的或許已是姓“美”的嫦娥,或許我們還需要每月向美國人交納一定數額的照明費。通常在一個新的空間,捷足者先登,而后來者只能興嘆。
登月的故事已經遙遠,電子商務則是剛剛發生在這兩年的新生事物。在這塊肥沃而陌生的“E”大陸上,美國人又一次搶先登陸。當其他國家的人們懷著新奇走上這塊土地時,卻發現美國人又在這里制定了法律!
所謂電子商務,是指在互聯網上以電子單據的方式完成通常在實際生活中以紙張單據方式完成的交易。但僅僅交易方式的改變卻造成了許多不平等的機會。
有消息說,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密匙芯片上秘密留有一個供美國政府隨時出入的門;還有消息說,美國出口中國的計算機系統只有C2級安全等級,排名倒數第三!另外根據歐洲議會去年5月的一份報告,美英兩國一直在利用其遍布全球的間諜網絡截取他國商業秘密,包括120顆衛星、微波監聽站和一艘潛艇。最新一期法國《情報世界》登載了法國國際戰略關系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稱微軟的許多產品都帶有間諜程序。不但如此,微軟還與美國國家安全局有種種可疑勾當:由比爾·蓋茨親自領導的開發小組中就有美國國家安全局安插的人員,國家安全局還每天對幾百萬個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進行監測,然后用世界上功能最強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并收集有價值的情報。可靠消息說,美國家安全局是微軟在全球最大的客戶。
其次,電子商務平臺在美國人手里。比如CPU,全球都被Intel,AMD,Cyrix牽著鼻子跑;比如操作系統,中國的計算機幾乎清一色用著正版或者盜版的 Windows。中國自主生產的高端主機系統少得可憐。在這方面,全球大多數國家處境與中國一般無二。而美國政府在電腦產品出口上有極其苛刻的限制,尤其是對中國。中國不可能從美國買到最好的機器,因而也永遠無法與美國站在電子商務的同一起跑線上。
還有最重要的是,美國人在制定這場新游戲的規則,而這個規則絕不會“費厄潑賴”。早在1997年,美國商務部就針對未來的網絡爭奪發布了《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提出建立全球網絡免稅區,要求各國遵守美國制定的網絡商業法則。去年5月20日WTO峰會,132國外長在克林頓的壓力下簽署“零關稅”臨時協議。克林頓希望在許多國家還不懂電子商務為何物時先行訂下不平等規則,因而遭到埃及等國的強烈反對。零關稅,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將無法靠關稅保護自己的民族產業,而拿著別人的保險箱的鑰匙,由自己制定游戲規則,而弱小的對手連作戰武器都還要向自己購買,美國在這場較量中占盡了先機。
另據GIGA信息集團的一份研究報告,由于開展電子商務,全球商業節約成本將從1998年的170億美元增加至2002年的1.25萬億美元,這其中的一半將被美國企業受益。
人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一個時代的先進國家,代表著世界的技術發展方向,卻恰恰野心勃勃。如今的美國正是扛著“E”字大旗的侵略者。
網絡中國:一次真實的自下而上測驗
或許是這兩年我們熱鬧著網絡侵權,吹捧著電子商務,對于信息侵略我們沒有太在意。但我們不能不有這樣的警惕感,因為這是一次真實的網絡生存測驗,生死攸關。
有人說Internet剛剛起步,中國與發達國家相距不太遠。但有專家說,中美互聯網發展的實際水平仍相差3至4年。照目前趨勢發展,10年之后,差距將擴大到10年。國際互聯網本不是一國之網絡,也非一種語言之網絡。但由于歷史和技術原因,我們在今天的互聯網上看到的90%以上信息都是英文。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上網人數僅相當于新加坡的水平;我們的中文信息很少,有用的信息也很少。這是中國互聯網的現狀。中國大陸目前近千萬網民,有不少是青少年;而在臺灣,每天有20萬青少年生活在互聯網絡上。他們對量少且枯燥的中文信息不感興趣而終日與英語為伴,或許在不久的未來便會有“數典忘祖”的危險。尼葛洛·龐蒂的預言或許也會不幸而言中。
那么漢語的出路何在?一個民族存在的重要標志是它的語言,如果容忍某一種語言肆無忌憚地吞沒漢語,實際上也是在忍受民族的被侵略和被迫害。宣傳發展漢語文化,創建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文化網絡,不僅是現實的國情,更是出于民族的良知。中科院國情分析專家胡鞍鋼博士在去年5月11日北京舉行的中國信息化專家論壇上說,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差距表現為網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明顯落后,原因在于電信基礎設施以及電腦和網絡普及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的“信息疆域”因而狹窄。
信息疆域不以傳統的地緣、領土、領空、領海劃分,而是指帶有政治影響力的信息輻射空間。信息疆域的大小,信息邊界的安全,關系到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在信息時代的興衰存亡。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說,世界已經離開了依靠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達到暴力與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
網絡革命是一場科技戰、商業戰、文化戰,是一場全方位的戰役,為了掀起今天這場戰爭風暴,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已經積累了近30年的經驗。所以面對其氣勢洶洶的信息霸權,加快中國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開發中文網絡環境和中文信息資源已是當務之急。或許中國還無法在操作系統和芯片的開發研制上取得突破,但它可以在加解密技術、系統安全評測技術等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作重點研究,為爭取中國的信息空間先走一步。
去年4月,電子部部長胡啟立在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宣布,我國將盡快建立自己的、中文環境的國家互聯網絡交換中心和網控中心,形成中國自己的國家計算機聯網,將大力組織具有民族優良文化傳統的中文信息資源上網,讓中國人的聲音、形像早日占領互聯網絡。
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歷史,12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的國民,沒有理由成為網絡時代的“吉普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