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脹論》篇曰:"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說明古代醫家早就認識到必須恰當運用針刺補瀉手法,才能提高療效。如果補瀉相反地運用,則犯"虛虛、實實"之戒,就會出現"補瀉反,病益篤"的情況。筆者在臨床中謹遵古法,經常采用下述補瀉手法,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現綜述之,以求就正于同道。
1捻轉正旋法臨床操作時以捻轉操作為主。瀉法一般連續較大幅度捻轉數下,然后放開手,拇、食指張開,如飛鳥展翅之狀,捻時食、中指內收,針體外轉,放時食、中指外伸,針體退向內轉, 一捻一放,反復數次,可使針感增強。反之,捻轉角度小,飛旋手法輕為補法。
2提插捻搗法進針得氣后,針在天與地部之間,進行間歇性的邊捻邊搗,或持續性較長時間的捻搗。間歇性一般每隔幾分鐘捻搗一次,每次根據不同病情捻搗數秒至數分鐘。可反復數次,多用于瀉法,適用于一切痛癥,有鎮痛、鎮靜和消炎等作用。
3進退震顫法〖HTSS〗〖STBZ〗〖WTBZ〗用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作較快速的小幅度震顫動作,使針身發生輕微顫動,多用于補法,可用于小兒麻痹后遺癥及面神經麻痹等癥。
4三才補瀉法是分天、人、地三部進針、出針的方法。具體操作時,補法是針刺入天部,得氣后將針向同一方向捻針(拇指在前、食指在后)數次,再將針緊按至人部和地部,與天部同樣捻針法,操作完畢即將針慢提到天部,稍停即可出針并閉其孔。如病情需要,可反復幾次,這叫"三進一退,緊按慢提",適用于寒證。瀉法是將針緩慢刺入地部,得氣后將針向同一方向捻轉(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數次,然后將針緊提至人部和天部,稍停即將針拔出,不閉針孔。如病情需要,可反復進行數次。這叫"三退一進,緊提慢按",適用于熱證。
5一針三刺法先將針對準穴位刺入得氣后,捻轉幾秒鐘,將針提到皮下,向右邊斜刺一定深度,捻轉得氣后,再將針提到皮下,向左邊斜刺,如法捻轉,然后將針恢復到原來的針刺方向及角度。如治療不語癥,針刺上廉泉穴時,將針向舌根方向斜刺1~1.5寸,退至皮下,再向左、右兩側斜刺1~1.5寸,可使舌根部及口喉部發脹,有通調經氣的作用。
6留針刮柄法當針刺入一定深度留針得氣后,每隔數分鐘刮動針柄一次。具體操作時,用右手拇指抵壓針柄頂端,用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動針柄,這種方法針感不強不弱,病人感覺舒適,適用于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敏感及初診病人。
筆者在臨床中體會到,患者機體的反應性不同,相同的補瀉手法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應。臨床上常常遇到有些患者得氣較快,有些則較慢;用同樣質和量的刺激施于甲,產生很強的感應,施于乙可能產生很輕的感應,這種現象除了與病理變化、取穴準確、手法熟練與否有關外,主要是由于機體對針刺的反應性不同。所以,補虛、瀉實的運用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變化,不能墨守成規。同時醫者要"手如握虎,神不營于眾物",專心致志地體驗針感,適當地調整補瀉手法,使補瀉能恰到好處,方能獲得最佳療效。
浙江310006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科路一
(收稿日期:19991227,劉煒宏發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