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丁(海南)
向市場轉換的年代
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的權力越來越多地掌握在企業家和銀行家的手中,政府各部門所能掌握的資源比過去減少了。我有一個朋友,他的企業在某個城市里很有實力,甚至這個城市40%的財政收入由這個企業來提供,所以這個企業的興衰決定了這個城市的興衰。向市場轉換的年代
現在我們面臨的時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體制轉換或經濟改革。這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計劃向市場轉移,另一個方面就是由此導致的社會結構的變化。所謂計劃到市場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大家在具體過程中也能夠感覺到,計劃經濟除了教科書中講到的外,最重要的特征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分配所有的社會資源,過去是黨委(常委)、計委管理和分配資源。
現在在地方上,越落后的地區,政府權力部門的財富越多,房子越好,車也越好;越市場化的地區,房子最好的肯定不是政府,住得最好的也不是官最大的。如果到廣東這種現象特別明顯,樓最好的肯定是企業和銀行;到貴州,可能五大班子一個班子一幢樓;上海是屬于中間狀態,政府的樓好,企業、銀行的樓也好。從生活狀態上講,在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生活狀態最好的是有權力的人、級別高的人;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體制轉型以后,生活狀態最好的是新興行業、新興職業、新的職業身份,包括外企白領、國內的演藝人員、工商企業人員等等從事新的行業的人員。這一系列的變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也就是中國由計劃向市場過渡,最重要的是權力不再分配資源,而是銀行家和企業家在分配資源。也就是說,企業家手中的資源越來越多,這個社會做什么,怎么做,越來越多的要由企業家決策,社會資源的分配要由企業家來分配;另一方面,這些資源的分配也要由銀行家來分配,除了企業向商業銀行貸款,企業的上市、發債、重組還要找投資銀行。所以,社會財富和資源分配的權力越來越多地掌握在企業家和銀行家的手中,政府各部門所能掌握的資源比過去減少了。如果這時我們不能很敏感地把握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的根本,就會犯很多錯誤。在現在的社會中,從自然資源分配的角度看,說話最有分量的可能是企業家和銀行家,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我有一個朋友,他的企業在某個城市里很有實力,甚至這個城市40%的財政收入由這個企業來提供,所以這個企業的興衰決定了這個城市的興衰。"微軟"現在不可低估,他除了在全世界宣布他的偉大的計劃外,他也確實能夠分配市場,分配未來的利潤,所以大家才對他趨之若鶩,致使他形成這么大的影響。在中國,目前非常有影響力的企業,在當地的經濟成長當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相應地,這些企業家的言論在當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所以,要理解這個時代的變化,就要想到,這20年來的根本變化就是計劃向市場過渡,隨之而來最根本的變化就是資源分配方式的變化,也即是由書記、市長、計委分配資源改為由企業家銀行家分配資源。另一方面的變化是政府和企業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由于資源分配不再集中在黨委和計委手中,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逐漸由政府直接分配資源和參與經濟管理轉向完全的服務和間接的指導。在中國,隨著經濟發達的程度和市場化的程度不同,政府在當地的作用越來越間接,從東南到西北呈遞增趨勢,越往東北、西北,政府管的事越多。
最近有一個大案子,大慶的市長被逮捕,據有關媒體說,這個市長能夠包裝甚至偽裝企業上市,上市后操縱股市,而且制造很多虛假的財務狀況。為什么東北會出現這種現象,而且這種人所聚斂的財富不止千萬?就是因為政府分配資源,政府對企業直接的管理太多。但是到廣東、深圳,那是另外一種情況。政府中也許會有少數人貪污受賄,但他們以服務為主。在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地方,是"強企業,弱政府",在廣東,類似"科龍"、"萬科"等強企業非常多,但政府似乎什么都不管,企業給政府交稅就可以了。所以,政府對企業的管理,主要表現為創造市場環境、提供信息、培訓、行業執照、政策監控等等。但是到市場化程度較低的地方也就是不發達地方,政府仍然在管企業的兼并重組、下崗分流、項目上或不上,政府還在扮演經理人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在絞殺弱小的企業。由于政府過多干涉企業的微觀問題,企業不得不反過來關心今天哪個領導上,哪個領導下。現在市場程度不高的地區,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正好倒過來,企業在關心政府、天天要政策;政府天天關心企業,到處幫企業找資金。因此,我們由計劃向市場轉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政府由直接分配資源、管理企業、進入把經營改為政策性的服務和一般的行業指導以及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政府慢慢退出企業的直接經營。
產業結構的變遷
我們過去的產業結構相對來說是比較單一、封閉和落后的,大多數是在五六十年代按照蘇聯模式建設的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等簡單的產業。這樣的產業結構,包括它的長期體制沒有技術創新的資本和動力,在過去大約30年,很多產業進步都是在中國整個對外封閉的情況下,依靠我們自己的傳統觀念進行的。
開放以后,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時發現,傳統的制造業、農業有一部分在全世界的歷史舞臺上已經完全消失,有一部分則需要升級。比如有一個搪瓷廠,前年還在講要繼續搞活,我問,現在搪瓷的替代產品非常多,這個行業在全世界還有沒有?回答是:全世界這種行業幾乎已經沒有了,只剩下極少數只不過是工藝品或作為特種材料制成工業上特殊的設備。我認為,到現在,這種行業本身已經可以不存在了。所以在產業結構中,需要消滅掉一部分產業。但也有一部分產業最近10年進步非常快,例如電子行業,電子管、晶體管變成集成電路直到現在的Internet等等。另外一些屬于新增加的,例如服務行業,特別是第三產業,這些產業結構的變化是最近20年發生的。吃傳統產業飯的人生活越來越困難,負擔重、缺乏競爭力。相對來說,新興行業的空間比較大,容易成功。未來20年,產業結構仍然在急劇變化,特別是在搞活大中型國營企業當中,同時完成這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量非常大,矛盾也非常多,跟搪瓷行業類似的傳統工業、制造業都會失去它往日的風采,并且結束生命。
價值觀的演變
我們現在辦企業,不能脫離現在的社會環境,必須注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變化。所謂生活方式的變化,最簡單的變化是由黨、組織包辦一切改變為完全由自己決定個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即由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由被動變為主動。價值觀的變化與道德判斷有很大關系。進入市場經濟以后,我們對于是非判斷越來越不依賴于傳統的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貞浺幌?我們過去判斷事情對或不對依靠的是傳統道德:如男女授受不親、忠孝仁義等等,還有傳統的意識形態如與工農打成一片……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這一代,他們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的標準與現在50歲以上的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他們可以自己背起行囊到處走,上了大學可以打工。現在年輕人都在追星,我說以前的人也曾追星,他們那時候追的星只有一個,是毛主席,是恒星,只不過現在年輕人追的星多了,是流星。有這樣一個例子,河南的一個女孩特別崇拜劉德華,到北京看劉德華的演唱會,她的媽媽不放心,陪她一起來,結果女孩子看了3天的演唱會,媽媽去了3天毛主席紀念堂。目前這種價值觀的變化在中國體現得非常明顯,大家要意識到,過去我們認為是"是"的東西,現在變成"又是又不是"了。再過些時候,有可能變成"非"了,即所謂"昨是今非,今是昨非"。
□(編輯:翁寶題圖攝影: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