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鄭作時

附:克林頓簡歷
1946年8月19日生于美國阿肯色州霍普鎮。1964年高中畢業后考入喬治敦大學,主修外交專業,曾擔任大學學生會主席并協助聯邦參議員威廉·富布賴特工作。1968年,克林頓大學畢業,獲國際政治學學士學位,并考取羅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學習。1970年,他考入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1973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后到阿肯色州州立大學擔任教授。1976年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長,1978年至1980年,1982年至1992年多次擔任阿肯色州州長。1992年當選美國總統至今。
一個美國政客應該經歷的他都經歷了,別的政客沒有經歷的他也經歷了:奮斗、選舉、擁戴、戰爭、丑聞、做秀、幽默、榮耀、成就、官司乃至破產和傳言中的離婚……他的表演不算完美,但也盡心盡力。不用等到明年1月交班,在今年11月新總統揭曉時,他就會淡出人們的視野。最后看一看克林頓吧,你會看到一個標準的美國政客。
謝幕時分
到了謝幕的時間了。
克林頓深深地彎下腰去,向臺下的觀眾致意。
這不是想像,而是發生在2000年8月14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真實一幕。愛饒舌的新聞記者強調說:“總統在演講結束時,鞠了一個很深的躬,從腰部開始,好像演員在謝幕。”
是結束的時候了。到現在,美國經濟已經連續114個月上升,時間正好從比爾·克林頓上臺開始到他下臺,其間經濟形勢一直不錯:失業率下降,通脹溫和,新經濟像強勁的火車頭,帶著美國迅速地走進一個經濟學上的奇跡時段;在這期間,美國還進一步鞏固了其全球霸主的地位;打了一場基本上是零傷亡的科索沃戰爭。作為一個這樣的總統下臺,克林頓應該是滿足的。
臨別時分的話總是令人傷感的。克林頓說:“54年前的這個星期,我出生在南方一個小鎮的寡婦人家,出生時正是夏季風暴到來的時候。而現在,雖然我的頭發灰白,皺紋更深,但是這8年來,因為我的工作而帶來的樂觀和希望,使我對它充滿了熱愛。我想讓你們知道,此刻,我心中充滿的是感激之情。”
最近,克林頓在白宮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告別宴會,會上放映了一部克林頓親自參與拍攝的挖苦自己的搞笑小影片——《總統在白宮的最后日子》。這部片子把克林頓在白宮的最后日子表現得十分無聊,只見他在辦公室大廳里騎單車,坐在烘干機面前等衣服干,開記者招待會時被記者追問“你還在白宮干嘛?”,讓年輕的白宮員工教他上網和收發電子郵件,當白宮的總機接線生。在影片中克林頓還發現白宮的自動售貨機不必投錢,用腳踹幾下就有巧克力掉出來。最后一個讓大家哈哈大笑的鏡頭是:克林頓手握奧斯卡金像在鏡子前面不斷練習獲獎感言,結果一個正牌影帝從鏡子后面走出來,慍怒地一把奪過金像。
看得出,現在的克林頓十分輕松。民意調查也表明,美國人在這“臨別”的時候對他的懷念之情不斷上升。
總統業績:被萊溫斯基打了折扣
盡管正如克林頓所言,美國在他執政期間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創造了2000萬個就業機會,使失業率和犯罪率都下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而且近幾十年來首次實現了財政的盈余”,但是人們還是對他有種種的議論。美國的歷史學家就給了克林頓當頭一棒。他們對美國歷史上的41位總統進行了一次座次總排名,克林頓的位次僅列21,其道德威信更是名列倒數第一,落后于水門事件的主角理查德·尼克松。
美國的這些學者給歷任總統進行排名的依據主要有公眾說服力、危機處理能力、經濟管理能力等10個方面。克林頓在經濟管理能力和謀求徹底的司法公正兩方面得分較高,都排在第5位。之所以他的綜合排名位居中游,主要同他的道德威信排在最后一位有關。
說到克林頓的道德威信,當然不能不說他的緋聞案。許多女人都說克林頓與她們有過關系。雖然最后落到實處的只有萊溫斯基,但是所有這些已經足以讓克林頓和他的家人難堪,也讓克林頓的總統業績大打折扣。
克林頓在最近的講話中說,絕大多數美國人已經原諒了他。他還暗示,如果他與萊溫斯基的丑聞沒有被曝光,他的性冒險很有可能繼續下去。
他說:“我每天早上醒來時都帶著極大的感激之情,因為事情可能會是這樣的:如果沒有人抓到這件事,以令人敬畏的方式迫使我面對我做過的事情及處理它的結果,我可能永遠不會完完全全地對待這件事。”
當然,他承認這一事件是他在總統生涯中感到后悔的數件憾事之一,是他總統生涯的一個低點。
“比白還要白”嗎?
克林頓經過緋聞案而能繼續完成總統的任期,要點在于美國社會對政治人物的私生活雖然關心,但是并不大驚小怪。實際上導致克林頓差一點要下臺的,是他就此事作了假證。在這一點上,美國政界的要求是一點也不含糊的,因為這涉及總統的品質問題。尼克松在他的回憶錄里這樣說:“(美國)要求它的政治人物都生活在金魚缸里。”
但是就這一點上,克林頓也沒有能做到西方對公職人員的要求:“比白還要白”。出生于40年代的克林頓比起其他的總統來,顯然缺少的是當兵“為美國服務”的經歷。因為在他20多歲的時候,美國正處于越戰時期。而克林頓1964年到1973年一直在大學學習,此后還曾到英國“躲避戰爭”,1975年越戰結束的時候他在阿肯色州州立大學擔任教授。較之于早期的艾森豪威爾(二戰將軍),尼克松(二戰海軍軍官),布什(二戰飛行員)來說,人們當然有理由說他是越戰的“逃兵”了。
而從1994年展開調查的“白水門事件”則指出,克林頓涉嫌在出任阿肯色州州長期間有份參與70年代阿肯色州房地產買賣交易。該投資后來失敗,造成該州損失數百萬美元。
克林頓在“白水門事件”上好像底氣很足,當被問及若副總統戈爾在11月贏得大選后,他是否會要求戈爾就此事頒布總統赦免令時,他說他不會這樣做,認為沒有必要。
不過使克林頓叫苦連連的恐怕是他的個人經濟狀況。根據白宮公布的財政報告,克林頓現在完全處于資不抵債的局面。克林頓的個人資產在120萬至570萬美元之間,其中一項匿名基金就占掉100萬到500萬。但這些比起其法律辦公室打印出的1100萬美元的債務賬單,可謂不值一提。這個賬單中大部分款項與萊溫斯基案直接搭上關系。他欠幾位為他打性丑聞案官司的律師每個人100萬至500萬美元。此外,他還欠了家鄉小石城一個律師事務所10萬美元律師費。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破產的總統。
如果說克林頓是美國歷史上一位不可小看的總統,那么這完全是美國近年來奇跡般的經濟發展的結果。美國人最關心的不是總統的品質,而是他們自己的口袋。
皇帝不急太監急
1992年克林頓從布什手里繼承下來的美國經濟,并不是一付好攤子:當時美國國內失業人口高達1000萬,聯邦政府的赤字巨大,達到2.9萬億美元。還有一個要命的問題是,由于接連出現種族歧視事件,國內的民族矛盾上升,這對經濟的破壞也是很大的。
但是8年以后的2000年,美國卻是一片繁榮景象,聯邦政府實現了財政盈余,2000年預計財政盈余超過2000億美元,長期靠借債度日的政府開始向人民回購國債。這些年美國的經濟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跡,其中最大的奇跡就是打破了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兩難選擇的定論。
克林頓當然以此為自豪。最近,在對一群牧師演講時他得意地說,他希望人們記得他是“引領美國從工業化時代進入信息時代的總統,記得我是世界上和平、自由與寬容的一支力量”。美國國內也認為克林頓政府的政策選擇無疑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這種對于執政者的信任,恐怕還會使克林頓的副手,下屆總統競選的候選人戈爾受益。雖然共和黨以性丑聞作為攻擊民主黨的主要武器,作為克林頓副手的戈爾也對克林頓有點敬而遠之(在獲得總統大選正式提名的演說中只字不提克林頓),但正是基于對自身“業績”的自信,克林頓卻迫不及待地要“替戈爾分憂,幫戈爾出力”。他不止一次地告訴戈爾的競選團“用我吧”(keepusingme),語氣之急切,態度之誠懇,頗有皇帝不急太監急的味道。
經濟奇跡是誰的功勞?
不過,美國國內一直存在一種說法:美國現時的經濟繁榮,是由四大因素組成的,克林頓不能獨全其功。
首先是里根政府時期完成了產業升級,把美國經濟從制造業時代轉向了硅片時代。而里根時代的高失業率和高通脹率則是這種產業轉換的必要代價。持這種觀點的人士更指出,克林頓時代的經濟繁榮實際上是里根時代政策“合乎邏輯的結果”。
其次是以五角大樓信息高速公路,后來發展成民用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創新。由于美國的新經濟基本是民間資本創業的結果,因此政府并不是直接的拉動者,而只是一個“環境創造者”。
第三是金融當局的政策呵護,這主要指的是美國聯邦儲備局及其主席格林斯潘。格老在新經濟的成長過程中功不可沒,在他主持下的金融當局在互聯網產業成長階段一直采用減息措施,使這個產業的成長得到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而到了最近,格老在看到了納斯達克有泡沫化趨勢的時候,又連續加息。現在看來,應該說是避免了美國經濟在創新以后常常會出現的危機。值得指出的是,格老在加息過程中,實際上是與克林頓的意向相反的。雖然美國制度中金融當局不受行政當局的干擾,但是克林頓在此間的一些談話,表明了他并不贊成格老的這些做法。
經濟界認為,以上三者才是新經濟的直接締造者,而克林頓政府只是“正確地不干預”而已。綜觀克氏在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行為,恐怕象征意義會更多一些。比如說克林頓親自上網和在白宮開一些座談會,等等。但是在幾個重要的事件上,例如微軟案的判決和關于加息的爭論中,克氏的表現都顯得底氣不足,而且對結果的影響也不大。這當然與美國的政治制度有關,但也說明克林頓在這幾個方面都是外行。
克林頓的政治遺產
如果說克林頓的經濟成就多少有些勉強,那么他的政治成就,尤其是在外交事務方面,倒是能留下一些東西。
克林頓執政時期,美國出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這個思想被人們統稱為“克林頓主義”。這個主義的實質,是改變了原來美國在處理世界事務上一切以美國利益為重的考慮原則,開始關注“更廣泛的利益”,并提出“人權高于主權”的主張,對別國事務采取積極介入的方式,甚至不惜訴諸以武力。在行動中,有漸漸甩開聯合國單獨行動的傾向。這種想法無疑會極大改變世界政治版圖,對二戰后相對穩定的國際交往原則作了重大修正。
但是克林頓也不是無所不能的上帝,“克林頓主義”的另一個重要構成要素是干預不超過美國的能力范圍。實際上,這一點還是說明了美國人的向來做法:“欺軟怕硬”。
這樣就比較好理解克林頓這兩年來對中國友好的實質了。正是因為中國近年來力量的迅速上升,使克林頓政府感到美國如果要干預中國事務,能力有所不及,所以才改變做法,對中國采取友好的策略。實力是說話的本錢,只有中國的實力上升了,才可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一點,克林頓自己在講話中已經說得十分清楚。
為什么克林頓來華訪問的第一站就選擇西安?因為西安“在1000年前的唐朝可能是全球最成熟最先進的城市。從這里,貿易路線從亞洲通向歐洲和非洲;最偉大的思想家來到這里傳播中國文明中的思想和主張”。在這里,克林頓可以看到“中國人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巨大貢獻,從醫藥到印刷術,從兵馬俑到古城墻。人類文明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從這樣的形式起步的”。美國人敬重的就是這樣的“成就,經濟,苦干,創造力以及與貧窮和落后斗爭的精神”。(克林頓在西安的講話)
中等的總統和不錯的男人
公平一點說,如果克林頓不算一個優秀的總統,那么他至少是一個不錯的男人。所以有這么多女人喜歡他,所以他才能鬧出那么多緋聞案。
克林頓很懷舊。在馬薩諸塞州楠塔基特島為希拉里競選紐約州參議員舉行的一個募捐晚餐會上,他充滿溫情地回憶了他和希拉里初遇和相戀的美好時光。克林頓是在耶魯大學法學院與希拉里初次相識的,一見面就不可遏制地喜歡上了希拉里。有好幾個星期他都在校園各處遠遠尾隨希拉里,直到有一天,在耶魯大學法學院的圖書館里,希拉里突然放下書,徑直走到克林頓面前,大大方方地做了一番自我介紹。就這樣,初次相識兩人便擦出了愛的火花。經過兩年愛情長跑,他終于“娶得美人歸”,兩人回到了克林頓的家鄉阿肯色州,開始了相依相伴的生涯。
克林頓不是一個枯燥的人。從9歲起他開始吹薩克斯,到當總統的時候吹薩克斯已經能幫助他提神了。兩年前,希拉里幫他找了一個在白宮頂樓的沒用的小房間作為音樂室,因為在這個房間里克林頓吹薩克斯的時候沒人能聽見。“我去那里,在那里演奏,不管發生了什么,我都能在那里吹上15到20分鐘,然后再精神煥發地投入工作中。”克林頓這樣說。
今年夏天克林頓在馬薩諸塞州的瑪莎葡萄園島度假。一個名叫“回響”的高中爵士樂隊為大約250名觀眾演奏時,說服總統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慶祝一對夫婦結婚35周年,演奏爵士音樂風味的《我滑稽的情人》。演完以后,一位演奏者說:“總統可真是一位行家高手。”
克林頓家庭已購下紐約一所房子,因為如果希拉里要競選紐約州參議員,他們必須符合該市居民的條件,他還想在阿肯色州建一個圖書館和一個公共議政中心。另外破產的克林頓可能會籌集一筆錢去支持他的家庭。
“與其讓退休生活成為墳墓,還不如讓我做總統時的工作自然地延續。”看來,在離開總統職位后,克林頓的政客生涯并不會馬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