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
“立乎其大,則其小者不可奪也。”這是老子的一句名言。“大河有水小河滿”,在中國則是幾乎人人皆知的一句口頭禪。中國人長于宏觀思維,概括總結提升拔高能力強,凡事均能大處著眼,喜歡談大原則,大思路,大問題,大理論,氣勢宏偉,高屋建瓴。對于平凡小事,世俗小節這類等而下之的瑣碎具體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興趣是不大的。胡適當年講,“少談些主義,多談些問題”,但事實上,我們對“主義”的關注還是大大超過對“ 問題”的探索。
美國大學的研究生課堂,基本是討論形式,老師只開個頭,剩下的時間都是同學發言研討。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思維特點明顯有差別。美國同學喜歡結合自己的工作生活來談對某個概念的認識,“講述自己的故事”。中國學生則旁征博引,縱橫聯系,很有深度。聽起來,美國學生的發言比較直觀,單一,缺乏歷史感。中國學生則比較豐富,但似乎跟自己的實際關系不是很大。美國學生對“微觀機制”方面的事很在乎,關注點很小。有一次,一名福建泉州來的同學講“中國干部的績效評估”,美國同學的提問全都圍繞實際操作細節展開,如“上級調查時,如果有別的員工說他經常遲到,而事實上他沒有遲到,怎么辦?”我們聽得都累了,他們還興趣盎然問題層出不窮。相比而言,中國同學更關心“理論問題”,如在某個領域又有什么新
小是重要的邊看邊想間。不僅留好安全出口,而且在室內大廳排隊時,周圍用繩子圍一圈空間不去占用。迪斯尼兩大精彩節目———魔術大游行和水畔激光表演,盡管圍者甚眾,也都事先留出空間和通道,誰都不能占用。五,排隊結束準備出發前加強安全檢查。游客上車后,工作人員一定逐個進行“安檢”,確保帶安全帶后才放行。如果大意,此時出錯,后面肯定大亂。
除了上面幾條,還有一條基本保證,游客們本身講究先來后到,插隊現象絕少。大家的不方便和方便都是同等的。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什么是自由?沒有人人共同遵循的規則,就沒有個人的自由。規則是自由的前提。在一個公共空間,什么是好的規則?我想就是它能使得沒有誰能有比別人更多的自由,即使他擁有更多的金錢,更高的位置,更大的名聲。假如中國和美國是鄰國寫到這里,忽然又想起不久前去墨西哥邊境小城蒂娃娜的一件小事。蒂娃娜緊鄰美國,我們過去也不要簽證。正在馬路邊等綠燈時,忽見一名墨西哥警察從我們身邊走過,大搖大擺闖過紅燈,那副神情,我們已經好幾個月沒領教過了。有這樣的“表率”,自然跟上了一群“后來人”。沒到美國前,覺得美國很了不起。剛到美國,覺得美國沒什么了不起。呆一段時間,看得稍微深一點,細一些,覺得美國還是很了不起的。至少,在社會公共空間,人家講的(規則)和做的(行為)基本一樣,這就很了不起。不夸張地說,墨西哥蒂娃娜的市容遠遠趕不上中國很多地市乃至縣城的水平。比之一線之隔的美國,以小見大,我們更生出許多感嘆。那天我提了一個問題給朋友,假如中國和美國是鄰國,中國會怎么樣?因為在相當長的歷史上,中國一直遙遙領先鄰國,我們身邊幾乎沒有大而強的國家。只有一個前蘇聯,我們學了多年,但遠不如自己干的這些年。我們的答案驚人地一致,中國會干得很棒。因為中國
人的聰明,更因為中國人的自尊心。假如他們更早些看到世界,他們可能更快地從當年的“口號時代”“內斗時代”覺醒。中國像一頭聰明卻經常沉睡的獅子,它必須“睜眼向世界”才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從傲慢中醒來,憤而圖其強。我曾經在《南風窗》寫過一篇文章,《偉大,在于細節的積累》。在美國,從家家戶戶門前各不相同的精致綠化,到馬路餐館影院公園里的整齊秩序,我更覺得,小,是重要的。離開了“小”,“大”而無當,空洞。“大”在“小”中,化“大”為“小”,“小”中才能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