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平
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地尋找各種借口來掩飾自己,或者回避那些不愉快的事實。有的借口是無意識的,有的則是刻意編造的;有的借口無害且不會干擾相互溝通,有的借口則非常有害,會影響人際關系。因此,作為家長,對孩子的借口決不可等閑視之。遇到孩子有意無意地尋找借口,家長要妥善處理,不讓它變成一種不良習慣,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例如孩子說:“我沒把房間整理好,因為我沒有時間。”這便是借口。其實,他是在告訴你:“我不想整理房間。”你如果聽之任之,那么,你的孩子總也學不會做家務了。因此,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先前沒時間去做,那你現在就動手,不要猶豫,不要浪費時間。”這樣,孩子的借口就會不攻自破。
孩子打人惹了禍,他還一個勁地辯解,說出自己的“理由”:“他罵了我,所以我打了他。”這當然也是借口。除非你平時教育他對別人言語上的攻擊可以還以一拳。如果你果真相信了孩子的這般解釋,那他今后也許就是一名“打架高手”,會讓你追悔莫及。假如,你當時就這樣告訴他:“別人罵你時,你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選擇,但不一定要打人。”這可以幫助孩子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沖動。
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卻振振有詞地說:“因為老師偏心。”言外之意則是:“我再努力死了,也沒有任何用處,干脆就不須努力了。”這當然也是借口。我們應該正確引導,讓孩子懂得:“你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就一定能夠讓老師無法偏心。”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學會從自己身上找理由,而不是動不動就去責怨他人。
孩子找借口,大多有他自己的“理由”(比如怕家長懲罰打罵),只不過是他不想或不敢把真正的原因直接說出來罷了。對此,作為家長,就應以平靜、慈祥而堅定的態度及其良好的管教方式來對待孩子,不讓孩子試圖找借口來解釋自己的不正當行為。這樣,孩子也就漸漸地改掉動輒找借口的毛病了。
引導孩子不找借口,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朋友德君在教育孩子“不找借口”方面,采取“步步為營”的辦法,對我們不無借鑒。德君的孩子小力是由外婆帶大的,老人很寵他,所以脾氣也壞。可小力對自己的壞脾氣不以為然,總認為這是天生的,沒有辦法改變。從部隊轉業的德君將孩子接回家后,針對小力的情況,因人施教。德君曾和小力多次長談。德君問小力:“你想你的壞脾氣是從基因遺傳來的嗎?”小力不置可否地回答:“也許。”德君笑了笑,似是不經意地說:“據我所知,好像還沒聽過科學家們報道有這種基因遺傳吧?”小力談不出“科學根據”,不好意思地笑了。德君又問:“你覺得壞脾氣就該隨它去?”小力沒法回答。德君又進一步問:“你想你的壞脾氣沒辦法控制嗎?”小力猶豫了片刻后回答:“是不怎么好控制。”德君并沒有因此而生氣,而是循循善誘地啟發孩子:“那么,你覺得,壞脾氣對別人、對你自己是不是很有害呢?我想你不至于沒有一點兒控制力吧?”小力不想否認自己有這個能力,便謹慎地說:“也許,我稍微可以控制。”德君再問:“你想不想再多控制一點呢?”小力對父親的信任誠懇地點了點頭。后來,德君又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角度給孩子講解如何控制自己的壞脾氣。果然,小力的自控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前后簡直判若兩人。
找借口,是一種惡劣的溝通。作為家長。就要以真誠的關心、善意的幫助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以正確的方式對待自己和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