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清
我今年65歲。17年前患了原發性高血壓、心臟病、慢性胃炎,不時產生胸悶、頭暈、頭痛、氣短、乏力、心悸、失眠、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暖氣等等癥狀。雖然我是醫生,明知住院療效不太理想,但由于心情緊張,擔心病癥惡化,還是多次住院治療。花了不少醫療費,卻效果不佳,還險些又添新病——抑郁癥、神經衰弱,整天神魂顛倒似的不能自拔。
更使我這個慢性病住院者難耐的,是醫院內的環境。現在醫源性感染現象是驚人的。醫院護工雖每天打掃衛生和進行消毒,但病房并不是安全的“保險箱”。一些用具仍然存在著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源。醫護人員查房不可能一遍遍地洗手,摸摸這個病人的嘴巴、翻翻那個患者的眼皮。病房內白熾燈整夜亮得刺眼,沒有在家中睡得安寧,搞得人晝夜頭昏腦漲。病友們咳嗽、吐痰、噴嚏、嘔吐、呻吟,簡直構成了一整套“聲樂大合唱”。一些患者唉聲嘆氣,有講不完的悲觀失望的泄氣話。遇到患者處于彌留之際,還得耳聞親屬們的嘶叫哭啼聲……。如此這般,竟把我這個平時性格樂觀、心胸開闊的人,折磨得吃不香、睡不著,只有拖著沉重的步伐走出醫院。
后來,我再也不住院了,就照我給別人診病時的醫囑和療法自我施治。治療高血壓,我放棄了住院期間每日3次的服藥方法。人體的血壓自上午8—9點開始上升,中午左右達高峰,晚上較低。我服卡托普利片時。早上服1片(25毫克),中午服1.5片(37.5毫克),晚上停服(或必要時可服半片,即12.5毫克)。這樣就走出了因服藥方法不妥而形成的血壓忽高忽低的怪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風和心肌梗塞的發生。我服中藥黃芪,每日10克,用開水泡1大杯(約750毫升),早中晚分服。冬季藥水涼了可適當加點熱開水。此法簡便,省去了打黃芪針或煎黃芪湯劑的麻煩。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可分為淺表性、萎縮性和肥厚性胃炎。臨床表現一般都不典型,病程緩慢,反復發作。
本病在中醫屬胃脘痛范疇,多由于飲食與情志所傷。兩者互為影響,而致胃痛。我采用的醫療方法如下。①中藥:柴胡、白芍、郁金、香附、木香、延胡索、金鈴子、香櫞皮各9克;水煎2次,留藥汁750毫升,早中晚分服。我僅服15劑,癥狀大減。②體療:仰臥床上,雙目緊閉,軀干正直,兩臂自然伸直。如取坐式,則端坐椅上,頭微前俯,雙目緊閉,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足底著地。意守丹田,患肥厚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且胃酸較多者,可采用“吸一停一呼”的呼吸方式。患萎縮性胃炎或淺表性胃炎且胃酸較少者,可采用“吸-呼-停”的呼吸方式。吸氣時舌抵上腭,呼氣時舌落下,停頓時舌不動。此功每日練2~4次,每次30~60分鐘。我前后堅持3、4個多月。
我邊工作邊在家里服藥、體療,同時注意飲食。不吃冷飲和生硬食物,克服了不良的煙酒嗜好。每天早晚散步、打太極拳,還參加各種音樂晚會。這樣,我更加心胸開闊,完全消除了緊張情緒。堅持一段時間后,上述癥狀基本消失,現在又能騎自行車去郊游了。
前不久,我去某醫院干部病房探望住院親友。在護士辦公室尋找親友床號時,見“病員一覽表”欄內,所標示的病名多是“慢性胃炎”、“高血壓”、“神經衰弱”之類的慢性病。天呀,他們正在走我的老路!這些疾病病情不重,病程遷延,為啥都要住進醫院呢?其實,這并非是明智之舉,往往對自己的康復無益!
《壽世新編》云:“治病之方,心藥各半。”慢性病的治療更是如此。許多慢性病,如上面提到的慢性胃炎、高血壓、神經衰弱等,藥物只能治一半,另一半則需通過樂觀的情緒、合理的飲食及適當的鍛煉等來調治。這類病人住進醫院,服藥雖是方便了些。但醫院內的環境卻并不一定有利于他們身心的康復,有時還弊大于利。
因此,在提倡有病及時就醫的同時,千萬莫忘了“心藥各半”這個淺顯的道理。慢性病不妨在家中慢慢治。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