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曾同
口腔斑紋是指發(fā)生在口腔黏膜上的多種斑紋性損害的總稱。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黏膜的色澤不同于正常黏膜的顏色(正常為粉紅色),可呈白色、鮮紅色、褐(黑)色或者紅白相間。其損害的形狀可為斑狀,也可以是條索狀、樹枝狀、網狀或者點狀;質地可以粗糙、起皺、糜爛、充血。但也可以如正常黏膜一樣光滑。患者自感有牽拉感、粗糙感、疼痛感或者其他不適感。引起口腔斑紋的常見病有:口腔白斑、赤斑、口腔扁平苔蘚、盤狀紅斑狼瘡等,這些口腔黏膜病較容易發(fā)生癌變。應引起充分的重視。
有資料報道,口腔白斑、赤斑的癌變率達5%~10%;近年又發(fā)現口腔扁平苔蘚和盤狀紅斑狼瘡發(fā)生癌變的病人不斷增多。因此。絕對不能小看口腔黏膜上出現的斑斑點點、條條塊塊噢!
小徐就是受害者中的一例。幾年前。他偶然發(fā)現口腔黏膜“毛毛糙糙”,感到不舒服,對鏡一照,發(fā)現兩頰黏膜上有白色條紋,心中不免有點緊張。醫(yī)師做了切片檢查,診斷為“口腔扁平苔蘚”。服藥不久,小徐看看白色條紋變化不大。漸漸地放松了警惕,隨即停止了治療,也沒去醫(yī)院進行復查。不料半年之后,黏膜很快變得更為粗糙,厚厚一層白色斑塊隆起于黏膜,同時還出現充血、糜爛。小徐匆匆去醫(yī)院做切片復查,結論為“頰黏膜鱗癌”。幸好發(fā)現得早,經手術治療,性命總算保住,但苦頭也吃了不少。小徐真后悔當初沒有聽醫(yī)師的勸告,沒有堅持服藥、定期去醫(yī)院復查。
其實,有些疾病容易發(fā)生癌前病變,其本身并非癌癥,只是患病部位的細胞穩(wěn)定性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發(fā)生不典型增生,進而發(fā)展為癌癥。科學研究表明,從正常細胞的穩(wěn)定性破壞到逐漸發(fā)展為癌癥,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防止癌變的關鍵在于提高警惕,及早發(fā)現,堅持治療。前面講到的小徐的病例,也從反面印證了這個道理。
為了防止口腔斑紋癌變。凡是惠有這類疾病的病人都應該做到:首先定期去醫(yī)院口腔科檢查治療,每2—4周隨訪1次,因為從以往的病例分析來看,如有癌變大部分是中止隨訪治療半年以上的病人。其次,一旦發(fā)現斑紋,要早做切片檢查,隨訪半年后還應做切片復查,以便及時發(fā)現細胞的異常變化和明確診斷。第三,除了長期堅持服藥外,還要減少煙、酒、辣以及干燥粗糙食物對黏膜的刺激。口腔內若有齲齒,尤其是殘根殘冠,要盡早拔除,以消除局部的不良刺激因素。
對于已經得了口腔斑紋痰病的朋友們,我最后還要勸君一言:既勿憂心忡忡,也莫掉以輕心。這是因為:口腔斑紋不都是癌前病變;而癌前病變也不等于忠了癌癥。但是。它畢竟有一定的癌變可能,尤其是口腔白斑和赤斑,危險性更大。我想,只要以小徐的病例為戒,盡早防范,那么,口腔斑紋的癌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