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生

有人說,中風首次發作是火力偵察,一般癥狀較輕,恢復也快;然而再次復發,那才是瘋狂進攻,會令你非死即殘。這個說法是人們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確有一些理論根據。
有“中國居里夫人”之稱的物理學家吳健雄教授,就是因“再發中風”而辭世的。她的丈夫袁家騮博士悲切地說:老伴走得實在突然,以至沒留下任何遺言。實際上,一年以前病魔已經向她發出了信號,那就是她的“首次中風”。第一次輕度中風癥狀很輕,后來恢復得也不錯,以至于她沒放在心上。她依然埋頭于科學研究,根本沒有想到病魔會再次反撲。
某醫院的護理部主任一年前首次患中風,住院一個月就回家休養了,康復到生活能自理,大家都替她高興。可沒想到前些天生了點氣,誘發了第二次中風。病情急劇惡化,病魔竟在三天之內奪去了她年僅52歲的生命。
臨床觀察表明,即使是短暫性腦缺血(尚不算中風,只是中風先兆),一般在2~3年內也有約半數的人再次發作,或演變為中風。所以,無論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一次發作后都要特別警惕再發。一般的規律是,一次比一次重,間隔越來越短。輕微中風后再發,可能會留下嚴重后遺癥;第三次發作的病死率在50%以上。
那么,有過一次發作后,應該采取怎樣的對策?
查明病因中風發作后,完全可用CT、磁共振等現代技術查明其究竟是缺血性中風還是出血性中風,抑或是混合性中風。因為中風性質不同,其防治原則也有所不同。確定病因后,可在醫生指導下制訂一套系統的預防再次發作的方案,并嚴格執行。
注意休息對于高血壓病人來說,有規律的生活和充分的休息比什么都重要。所謂規律,就是要調節起居活動以適應生物鐘。早晨醒來不要急于起床,先在床上仰臥,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頸部,使肢體肌肉和血管平滑肌恢復張力,以適應起床時的體位變化,避免引起頭暈。然后慢慢坐起,稍活動幾次上肢,再下床活動。這樣血壓不會有大波動。溫水洗漱。過熱、過涼的水都會刺激皮膚感受器,引起周圍血管的舒縮,進而影響血壓。飲白開水一杯,可沖洗胃腸、稀釋血液、降低血壓。適當晨練。高血壓病人不宜做激烈運動,跑步、登山均不可取。散步、做體操、打太極拳,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可過量。切忌排便急躁、屏氣用力,那樣有誘發腦出血的危險。以坐便為宜,蹲位易疲勞。如有習慣性便秘,要多吃蔬菜、香蕉和纖維素多的食物,也可用些緩瀉藥。中午小睡。即使睡不著,也應閉目養神或靜坐,這樣有利于降壓。晚上按時就寢,上床前用溫水洗腳,然后按摩雙足及雙下肢,促進血液循環。
調節情緒高血壓病人中80%以上屬于脾氣暴躁的A型性格。這種人脾氣發作時,收縮壓可升至190mmHg以上;而非A型性格的人只升至160mmHg左右。脾氣暴躁會使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危險增加2~5倍。應當學會放松緊張情緒。精神緊張,壓力過大,會引起人體應激反應,促使血壓進一步升高,從而引發腦血管病。勞逸結合、性格開朗、善于自慰、助人為樂、多做善事,才能使自己精神處于輕松狀態,才能有效控制血壓。
摒棄惡習每天吸1~14支煙的人,死于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增加67%;若每天吸煙25支以上,死亡危險高3倍。但戒煙后這種危險可逐漸減小到不吸煙水平。酒精飲入量增加,發生高血壓的危險也會增加。酗酒和吸毒都是促成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必須設法戒掉。
控制體重早餐清淡,一杯牛奶或豆漿,兩個雞蛋和兩片面包,再加清淡小菜即可。午飯不宜油膩,不可過飽;晚餐宜吃易消化的食物,應配些湯類或粥類,不要怕夜間多尿。進水量不足,可使夜間血液黏稠,促使血栓形成一體重超標必然會促使血壓升高,心臟肥大。資料表明,超過標準體重20%,心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性增加1倍。控制體重的最好辦法是適當體育運動和防止營養過剩。
限鈉攝鉀調查分析表明,攝鹽(氯化鈉)過多,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把食鹽量降至每天9克以下,最好6克左右,將會大大降低我國高血壓的發生危險。日本已大規模推行兩次低鹽飲食運動,因而其高血壓發病率近年有明顯下降。增加鉀的攝入,可降低血壓,預防中風。高血壓患者如能多吃富含鉀的食品,如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馬鈴薯等,1年后血壓可基本穩定在正常水平。
勿亂投醫眼下“專治腦血管病”的廣告招牌比比皆是,庸醫巫術混雜其中,千萬不要上當受騙。心腦血管病用藥最講究個體化治療原則,絕不可生搬硬套別人的用藥經驗。尤其那些鎮靜藥、降壓藥、抗凝藥、溶栓藥等,用之不當,反會引起嚴重后果。去正規的醫院就診,按照醫囑用藥,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編輯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