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關佛像何時出現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定論。據近世紀研究結果,普遍都認為佛像是在佛涅槃后才出現。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義的把握和個人的實踐修行,而不重佛崇拜。
及至大乘佛教興起,從中衍生了大規模的造神活動。人們把佛教中的重要教義和精神人格化,使之具體地體現在十方諸佛諸菩薩身上,借此使佛弟子有所寄托,體現佛菩薩不離眾生、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精神。
佛造像最初只有世尊像,包括站像、坐像和涅槃像等,后隨大乘佛教的開展而出現代表不同佛法精神的菩薩造像、護法造像等。至大乘密教時期,佛教造像更達頂峰時期。
我們目前所見的佛教造像,一般都慈眉善目、鼻高唇厚,如此造像從何構想?在許多大乘佛教經典中,都有對佛不同于凡夫相貌的描述。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把佛的超凡外貌歸納為三方面,包括:十八佛不共法(即只有佛菩薩才具備的不同于聲聞緣覺的功德)、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即體現佛德的種種形體和相貌)。這些描述原非為造像而設計,而是借這些具體形象來傳達佛的完美人格、功德、智慧和慈悲精神,讓人由對佛陀的景仰而信行佛法,后世卻以此描述來作為佛造像的標準。
經過不同民族的傳承后,佛典所記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特征亦被加以想像和發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像樣式。例如:宋元以后的觀音像與世俗女子的模樣無異;而善臉大肚、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造像,與傳說中其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甚為相似,體現了中國佛像比印度佛像入世及世俗化。
據《造像量度經》所載,佛菩薩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都是佛菩薩所行的功德,借此引導眾生為善去惡。例如:“遠離一切破壞親友離間語言,若諸有情己乖者能令和合,由此感得具四十齒皆悉齊平,其齒無隙。”又如:“普于世間恒常修習慈心悲哀如父如母,由此感得其目紺青睫如牛王。”另如:“于有德者如實贊嘆,稱揚其美,由此感得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紋加旋。”
正因佛相從來都是功德因緣的體現,所以觀佛最重要還是感受其內在的功德法,而不是僅僅感受其外在的莊嚴相好而已。
佛像的構成原非佛陀想借此來榮耀自己,只是后人借此來傳達佛的各種功德和精神,讓人觀而效法。諸佛菩薩造像并非單純的神靈形象,而是佛法精神被擬人化地體現出來。例如: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觀音菩薩代表大悲,地藏菩薩代表大愿等。這也是大乘佛教悲智雙運、福德兩嚴、智慧自度、慈悲度人的精神的體現。
然而,在觀賞佛像的同時,亦應謹記不執著于相,不起分別心。這是觀佛更上一層樓的境界。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金剛經》)種種物相、法相、佛相正是悟得無相之理的方便法門。誠所謂:“循是有相,以窺無相。”又謂:“無方便中,假立方便。無佛相中,假立佛相。”如是觀之,才能體味佛法無邊的道理。
佛像是石頭還是圣物,只有一念之差,全視乎觀者的態度。今天,有人毀壞千年佛像,從文化歷史的角度而言,當然是人類的重大損失。從宗教角度而言,亦是對佛教極大的不敬。破壞者聲言佛像只是石頭,把它毀壞并無不妥。但他們如真的視佛像為石頭,本應對它視而不見,又何須急于把它毀壞?如刻意大煞費周章地摧毀視為無價值之物,便是非理性的行為。
[摘自香港《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