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華
編者按:關于人物專訪的著作權,人們通常總認為誰去采訪寫成的,誰就擁有這篇專訪的著作權。但現在有論者不完全贊同這種意見,并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將此文在本欄目刊出,以期讀者討論。
人物專訪報道,屢屢見諸各大小報刊。這類報道大多采取訪者與被訪者共同署名的方式加以發表,專訪內容以焦點性和熱點性的話題、新聞事件為主,采取第一人稱的寫法,直接展示被訪者的言語和思想感情。
隨著人物專訪報道的日漸普遍化,加上人物專訪報道具有一般新聞作品所不具有的特殊結構形式,這就使得人物專訪報道的著作權歸屬———這個一度不成為問題的問題,正悄然引起一些業界和學界人士的關注。歸納起來講,這個問題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現分別加以探討。
著作權僅歸屬訪者嗎?
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據此我們可知,要判斷人物專訪報道的著作權歸屬,關鍵就在于看訪者和被訪者是否參與了作品的創作。只要參加了創作,付出了智力勞動,并且其創作構成了作品的實質性內容,就應視為該作品的作者。作為著作權的原始主體,他(們)就理當享有著作權。
那么,在人物專訪報道作品中,兩者誰可稱之為參與了作品創作的作者呢?對此,許多人都持這樣的觀點:認為只有訪者參與了創作,作為作品的唯一作者單獨享有著作權。其理由有二:第一,根據著作權法保護形式不保護內容的原則,著作權只能由把思想內容見之于文字形式的訪者享有,僅僅提供思想內容而缺少其有形形式的被訪者不享有著作權,或者說,其創作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第二,問題的設計、作品框架及主題等方面,都是經訪者一人之手確定,被訪者只是被動地口頭上提供了一些寫作素材,能不能寫進作品,還有賴于訪者的取舍及加工。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創作任務只是由訪者一人承擔的,被訪者并沒有參加創作,自然作品著作權也只能由訪者一方享有。
的確,從常理的角度來看,似乎根本用不著對照著作權法進行分析,著作權歸訪者享有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是,我們從著作權法的角度來審視這一結論所持的兩個理由,就會發現其并不具有充分的說服力。
智力活動是一種無形的思維活動,其成果既可以用口頭語言表述出來,又可以見之于文字等有形形式。可見,創作作品的作者有時候并不僅僅只是把作品定形之人,那種為作品的直接產生而付出了智力勞動的,不管其智力成果是否是通過自己之手固定下來的,應該同樣被視為作品的作者,并享有作品著作權。另外,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把口述作品納入其保護范圍,也可以看成是對上述第一條理由的間接否定。
第二條理由的邏輯很簡單,即專訪對象僅僅是從口頭上提供了寫作素材,既然停留于口頭,就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創作,不是創作,就不是作者,自然也不能享有著作權。并且認為,如果主張專訪對象(被訪者)享有作品著作權,那些主要是綜合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而寫成的新聞作品,如會議側記等,其著作權豈不是會發生很大的問題?
專訪對象對于作品的形成,的確可以說只起到了提供寫作素材的作用,但這種提供寫作素材決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采訪對象,因為無論是在提供的方式上,還是其在作品中所占的分量上,兩者都有很大的差異。
在提供的方式上,專訪對象是在較完整地表達自己對某個問題、事件的看法過程中,以和訪者共同探討的方式積極能動地提供自己的“寫作素材”,一般既有個人觀點,又有事實材料,而一般的采訪對象提供寫作素材,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單方面的,是被動的,提供的素材一般也只呈一個“點”,僅僅起論證或解釋的作用。
著作權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根據這一定義,著作權法中的作品應當具備三個條件:(1)應當是思想或情感的表現;(2)應當具有獨創性;(3)能夠復制。其中,獨創性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首要條件。著作權法中所稱的“獨創性”要求不是很高,它主要是指表現形式上的獨創,并不是指作品思想內容上要做到前所未有。
人物專訪作品的獨創性,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被訪者的談話內容。因為這些談話內容以一種原生態的形式構成了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被訪者的思想感情也得到完整、系統的表現。并且,這些談話內容還直接決定著作品的整體風格和結構形式,乃至改變或加深訪者原來擬定的主題。因此,我們不難作出判斷,只有專訪對象的提供寫作素材才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創作活動。主張專訪對象享有著作權并不會引發一般新聞作品的著作權糾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一篇成功的,特別是思想內涵豐富、深刻的人物專訪作品的誕生,一定是訪者與被訪者共同智力活動的成果,即訪者搭起骨架,被訪者提供血肉,兩者渾然一體,不可或缺。因此,人物專訪報道應看成訪者與被訪者的合作作品。
被訪者的著作權內容
人物專訪報道作為合作作品,若事先沒有合同約定,被訪者作為作品的原始主體,應和訪者一樣享有完整的著作權。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合作作品不能分割使用的,合作作者對著作權的行使如果不能協商一致,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人物專訪報道屬于不能分割的合作作品,據此規定,訪者和被訪者之中任何一方無正當理由不得阻止另一方行使著作權,即兩者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
一般說來,被訪者應享有如下權利:
(1)署名權。署名權是作者所享有的一項重要的權利,它可以保障作者的身份得到尊重。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規定:“如無相反證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為作者”。換言之,作者以署名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作者身份。署名權內容包括作者在作品上署真名、筆名的權利,也包括不署名的權利。
被訪者的署名權在人物專訪作品中,一般都得到實現,只不過署名的方式有些差異:有的和訪者的名字一起署在文章的上方;有的以適當的方式署在文中。毋庸諱言,兩種署名方式相比,前一種更能鮮明地體現出被訪者的作者身份,但考慮到新聞工作的慣例,后一種署名方式應該同樣被視為作者身份的體現。
(2)發表權。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發表權是指決定將作品公之于眾的權利,即作者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何時、何地以及以何種方式公之于眾的權利。發表權是著作人身權的首要權利,也是著作財產權產生的前提。
被訪者接受訪者正式采訪,一般就暗示著訪者取得了將采訪結果公之于眾的權利,就最終形態的文字作品而言,發表權更多地屬于訪者。而這里所說的被訪者的發表權,是就其提供的“口頭作品”而言的,即有權決定所談內容是否以大眾傳播方式加以發表的權利。這就意味著訪者在發表作品以前,特定內容應征得被訪者同意,若不同意,就不能以被訪者的名義發表。
(3)保護作品完整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內容完整,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未經作者同意,他人不得擅自刪除、變更作品的內容。
在人物專訪報道中,保護作品完整權對于被訪者很重要。這是因為在有關政策性內容的人物專訪作品中,專訪對象一般是某一領域的權威人士,如就醫療改革專訪國家衛生部部長等。在接受采訪時,考慮到社會效應,他們一般都會完整、系統而又謹慎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對此,訪者就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其談話內容,見諸文字時,也務必完整地表述其思想。否則,會損害被訪者的名譽、聲望,而且有可能造成不利的社會后果。
(4)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以上講的幾種權利都是屬于著作人身權的范疇。著作財產權又稱經濟權利,是指著作權人自己使用或者授權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獲得物質利益的權利。它包括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
使用權應由訪者和被訪者共同行使,一般傾向于訪者。但是,這并不妨礙被訪者為此享有的獲得報酬權,而這又最常見表現在合理地取得稿酬上。訪者取得稿費,若事先沒有約定就予以獨吞,不與被訪者合理分配,都是不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