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赫男
近年來我國的新聞官司不斷。在眾多的新聞官司中,作為被告的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也有少數是作家、業余作者)屢屢敗訴。這一嚴峻的現實,將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推向了十分尷尬、被動而又無奈的境地。鑒于此,先是徐壽松先生提出了建立新聞仲裁制度的構想(見《新聞記者》2000年第6期),繼而是曹瑞林先生提出了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的建議(見《新聞記者》2000年第9期)。這些建設性的意見,表明了他們對新聞侵權和新聞官司的密切關注。將調解民事和商事爭端的仲裁制度引入新聞糾紛領域,能否遏止住新聞官司的不斷增加,尚難預料,也不屬于筆者此文探討的范圍。筆者認為,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是沒有必要的,也不太現實。
記協設立律師事務所不符合《律師法》規定的條件
我國《律師法》第十五條規定:“律師事務所是律師的執業機構。律師事務所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自己的名稱、住所和章程;(二)有十萬元以上人民幣的資產;(三)有符合本法規定的律師。”前兩個條件應該說比較容易達到,而第三個條件才是成立一個律師事務所的關鍵之所在,即它的組成人員必須具有律師資格證書和執業證書。一個人要想從事律師工作,必須先取得律師資格,在律師事務所實習一年后,才能向當地的司法行政部門申請執業證書。
按照《律師法》的規定,取得律師資格有兩種途徑:一是考試,二是授予。前者主要是指參加司法部組織的全國律師資格統一考試(已由每兩年一次改為一年一次),成績合格者由司法部統一發放律師資格證書。后者是指“具有高等院校法學本科以上學歷,從事法律研究、教學等專業工作并具有高級職稱或者具有同等專業水平的人員,申請律師執業的,經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按照規定的條件考核標準,授予律師資格。”⑴筆者在司法行政機關的律師管理部門工作多年,深知司法部在律師資格授予這一點上,把關甚嚴,因為“律師是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律師的服務質量與當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律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⑵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授予的條件,便會發現其中含有三個要素,即具有高等院校法學本科以上學歷,從事法學研究、教學等專業工作,具有高級職稱或同等專業水平。這三個要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照此條件,在中國記協維權委和各省、市、區記協維權委工作的人員,符合此條件并能被授予律師資格的人數恐怕不多,除非通過全國律師資格統一考試。所以曹先生說“以維權委的工作人員為專職律師”是不切實際的,至少是不那么準確的。
另外,記協作為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自律性組織,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屬于財政撥款的人民(社會)團體;而律師事務所系自收自支、自負盈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社會中介組織。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豈不是將圍棋子擺到了象棋盤上?當然,記協的工作人員可以兼職的身份在社會上的律師事務所從事法律服務業務,但這與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是兩碼事,不可同日而語。
新聞侵權律師事務不是一門獨立的法律服務業務
中國在走向法治的漫長過程中,法律在不斷地頒布、修改、完善,任何人想精通所有的法律越來越難,萬能律師越來越少。因此,有些地方出現了專門從事外貿、專利、商標等業務的律師事務所。但是,我們是不是由此就能得出結論,應當成立新聞律師事務所呢?否也。專利權、商標權等雖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范疇,但由于國家已頒布了專門的《專利法》、《商標法》和《對外貿易法》,它們的調整對象比較明確而又單一,適用范圍容易界定。更重要的是,全國每年在外貿、專利、商標等方面產生的糾紛、案件,其數量之多是新聞官司所無法比擬的。
新聞侵權主要是指“新聞媒介和新聞工作者通過新聞、評論等手段,出于故意或過失等原因向公眾傳播了失當的或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造成了對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名稱權等合法權益的不法侵害的行為。”⑶作為我國第一部調整民事關系的基本法律———《民法通則》,比較系統地規定了各類侵權行為的構成、歸責原則、免責條件和責任形式,是認定和處罰新聞侵權行為的基本準則。至今所有的新聞官司,除了初期兩起刑事新聞誹謗案外,其余都是民事侵權案。那么,很明顯,民事侵權案由《民法通則》加以調整,法院審理民事侵權案主要依賴于《民法通則》,輔之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來進行判決。相應地,律師參與的新聞官司的代理,屬于民事代理;其所打的官司,屬于民事官司;其所提供的法律服務,屬于民事服務。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不可否認,新聞官司有它的特殊性,這也是它所以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特殊性,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新聞官司主要是由輿論監督而導致侵權的。在我們這個正在走向法治的社會,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的情況還大量存在,輿論監督的力量便凸現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由于吏治、法制不夠健全而形成的某些真空。⑷既要有效地開展輿論監督,又要避免新聞官司,這是擺在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緊迫而又重大的課題。另一方面,新聞侵權一般都包含名譽損害、精神損害、財產損失三個方面的侵權。財產損失(包括直接財產損失和間接財產損失)比較容易界定,而名譽損害和精神損害,法律還是空白。法院因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的依據,而出現量刑畸輕畸重的情況。我們不能因為新聞官司有其特殊之處,就把它當作一門獨立的法律業務。
記協設立律師事務所未必會有充足的案源
據統計,我國的新聞官司在1988年至1989年和1992年至1993年形成了兩個高潮。隨著輿論監督作用的進一步加強,新聞官司依然會大量產生。但是,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是否就會有充足的案源呢?我看未必。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全國關于名譽權案件的數字
數據來源:最高人民法院統計報表⑸
年份牎19931994199519961997
受理案件數31383543384344174652
比上年增長26.53 12.18.4714.94 5.3
的百分比
以1997年為例,全國受理的名譽權案件數量是4652件,全國31個省、市、區,每個省、市、區平均也只有150件左右。北京市全市法院1996、1997、1998三年一審受理的名譽權案件分別是110件、128件、158件,每年略有上升。而1998年法院一審受理各類民事案件是66233件,名譽權案件在其中所占比例很低。并且,個人與個人在內部或一定范圍內的名譽糾紛,與新聞名譽糾紛及其他社會范圍的名譽糾紛基本上各占一半;真正涉及新聞媒體、記者的名譽糾紛,占的比例就更少了。⑹另據2000年6月8日的《新聞出版報》報道,截至2000年初,全國的新聞官司是近2000起。即使是在新聞官司頂峰的1988年上半年,全國法院受理的也只有2000多起。全國一平均,則微不足道矣。
此外,律師事務所設在記協內,同樣也有“瓜田李下”之嫌。能否完全保持中立地位,能否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也難說。事實上,新聞糾紛發生后,當事人雙方通常都有較大的自主權或選擇權,找哪個律師事務所,聘請哪位律師,彼此心中都有一桿秤。作為原告來說,本地的那些信譽高、名氣大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將成為他們的首選。作為被告來說,許多新聞單位都已聘請了當地律師界的權威來擔任本單位的常年法律顧問,并在媒體上予以公告,全權處理與新聞單位有關的一切法律糾紛。少數實力雄厚的新聞單位已建立了自己的法律顧問部(處、室),招聘了一批高素質的法律人才,為其提供法律服務。所以,即使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也未必就會有滾滾而來的案源。不能因為每年有那么幾十起上百起新聞官司,就驚呼“狼來了”。事實上,從1985年上海出現全國第一起新聞官司起,如今15年過去了,人們已經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認可了它、接納了它,打官司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
綜上所述,在記協內設立律師事務所并不可行。預防和減少新聞官司,除了法律亟待完善外,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的自律,從源頭上把新聞侵權的可能降至最低限度,我看還是可以做到的。
注釋:
⑴《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1996年第4號
⑵肖揚:《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草案)〉的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1996年第4號
⑶黃瑚:《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P91
⑷《人稱“焦青天”》,《南方周末》2000年11月9日
⑸轉引自魏永征:《法律對新聞報道的約束與保護》,《中國記者》1999年第6期
⑹牛愛民:《輿論監督與法三人談———法官、法學家、記者談輿論監督與侵犯名譽權》,《中國記者》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