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廉濤
今年年初,應英國文化委員會邀請,我隨中國新聞代表團赴英進行了為期10天的工作訪問。在英國期間,我們拜訪了白廳(英國政府內閣辦公室)、唐寧街10號(首相府)、英國文化委員會、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等政府機構,對英國政府與傳媒之間的關系以及政府如何管理媒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我們還考察了BBC、《泰晤士報》、《衛報》等英國最具影響的媒體,與英國全國記者工會、新聞投訴委員會等民間組織、學術機構進行了廣泛接觸、交流。考察訪問結束之后,我將攝入頭腦的大量信息作了一番梳理,感到最值得介紹給同行的是:新聞投訴委員會及《衛報》設立的讀者編輯。
新聞投訴委員會——行業自律組織
據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官員介紹,政府對傳媒采取自由的政策,政府不強制媒體執行或采納其主張,也不直接用行政手段進行干預和管理。乍聽起來,似乎有點“無為而治”的味道,實質上英國政府對傳媒的管理不僅沒有放棄,而且還很有一套辦法,除了政府制定的法律(如《官方保密法》嚴格規定涉及國家安全事務不得披露)對媒體加以約束外,在英國至今尚未制訂《新聞法》的狀態下,主要通過一些中介組織對傳媒進行直接或間接的管理。在英國,這類中介組織很多,它對廣播、電視、報紙、刊物乃至網絡進行制約或管理,這也許是一種有英國特色的管理模式。我們在考察中所接觸的新聞投訴委員會,就是其中的一個中介組織。
新聞投訴委員會成立于1991年,是全英報紙、雜志行業的自律性組織,其主要職責有兩項:一為制定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二為處理新聞投訴。該委員會對所有報紙、雜志都大門洞開,誰愿意加入都行,只要交納經費即成為其成員。因此,它的資金均來源于本行業,政府無撥款。委員會并不受制于任何一家報社或雜志社,由成員單位一起討論擬定行業規范并共同遵守,是它的一個顯著特點。行業規范明確規定了新聞工作的職責和權利,大體有四個方面:一、報紙、刊物報道的內容必須客觀準確,若發現問題必須及時糾正;二、報道的內容不得侵犯他人隱私權;三、對獲取新聞的方式作出規范,如不得采取粗暴恫嚇的手段,不得闖入私人禁地使用長焦距鏡頭等等,對使用竊聽器也加以條件限制;四、對未成年人、性侵犯受害者等易受傷害群體的報道,對涉及種族、宗教方面的報道都作了嚴格規范。
據介紹,新聞投訴委員會每年收到各類投訴近3000件,其中大多為對報道準確性、客觀性的質疑及關于侵犯隱私權的投訴。接到有關侵犯隱私權的投訴,常常使新聞投訴委員會感到棘手。本來,為了使媒體不在這一問題上出“紕漏”,并由此引發新聞官司,委員會未雨綢繆,對涉及隱私權的報道作了嚴格規范,制訂了一系列防范措施,然而事實上這類投訴依然屢見不鮮。
個中原因頗為復雜。因為,即使一篇完全真實、無可挑剔的新聞報道,稍不留神都會構成侵犯隱私。而發生這類投訴,媒體與投訴者往往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媒體以具有新聞價值,即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準確無誤的報道符合公眾利益進行辯護,并拒絕糾正。而投訴者則以“侵犯隱私權”為武器進行反駁。一般情況下,媒體的“新聞價值論”的辯護是有力的,即使進入官司訴訟,法庭也會重視新聞價值予以支持。然而,媒體倘若在報道中添油加醋,契入虛構情節,或對一些極私密領域,如兩性關系、銀行存款、私人信函等加以披露,即使有“新聞價值”之庇護,也是無濟于事的。媒體會因“侵犯隱私權”受到懲處。
新聞投訴委員會接到讀者投訴,就著手進行調查并作出處理,若經調查確認報道符合公眾利益,媒體便無需糾正。若確認媒體違反了行業規范,經委員會協商雙方又解決不了,委員會就會作出決定,并責成違規報刊將決定全文在醒目處刊登,這無疑是對違反行業規范媒體的一種很嚴厲的制裁。新聞投訴委員會制訂的行業行為規范,以及委員會的運作方式,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英國文化媒體體育部的官員認為,新聞投訴委員會這類中介組織的存在,使政府部門與媒體之間的關系相對超脫,新聞業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比政府的直接管理更具優越性。
記者編輯——報社自律監督者
在英國《衛報》訪問時,該報設立“讀者編輯”的做法,引起了我們的濃厚興趣。
顧名思義,讀者編輯是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反映讀者意見和呼聲的一名編輯。實際上,讀者編輯所做的工作表明,他也是一位報社自律行為的監督者、報紙自我糾錯的執行者。讀者編輯一職,須由資深編輯擔任,雖然該編輯由社長或總編輯任命,但他除了在報社領取薪金外,工作完全是獨立的,他在報紙上所發表的稿件,由他自己簽發,無需任何人審查,總編輯也不能干預。
現任《衛報》讀者編輯一職的梅思先生告訴我們:《衛報》辟有糾錯小欄目,每天刊登讀者對報紙報道的意見或批評,同時刊出編輯的調查附記,對于認定的報道差錯,及時予以糾正。此外,讀者編輯還就讀者對報紙存在的傾向方面的問題(如猶太讀者提出《衛報》關于巴以沖突的報道有偏見等),每周撰寫一篇專題文章(約800字左右)作出回答,充分反映讀者的呼聲。
梅思先生說,他任讀者編輯3年來,收到了約2萬名讀者來信(大多通過電子信箱)投訴,對報紙的報道提出意見或批評,其中有20%到25%的來信反映的問題會在報上公開答復。由于許多讀者所提的問題類似,實際上得到回復的比例可能更高。讀者向讀者編輯投訴后,如果仍得不到滿意的回答,還可以向社外獨立監督人(亦由《衛報》聘請并支付薪水)投訴,再解決不了,則可向新聞投訴委員會乃至法院投訴。
《衛報》是信托基金會屬下的一張報紙,1821年創刊,當時名為《曼徹斯特衛報》,1961年改名為《衛報》,在倫敦和曼徹斯特兩地印刷。現每日出版對開32-36版,四開24版(系增刊,夾送),日發行量約40萬份。該報是一張嚴肅的報紙,與《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為同一類型報紙,它們以有教養的讀者為對象,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該報現有記者370名,3年來有10名記者因報道出現差錯被讀者投訴,從而受到總編輯的書面告誡。現在記者對這種自我監督、自我修正的方式已由不適應到適應,記者一旦發現自己報道失誤,往往會主動向讀者編輯提出要求糾正。《衛報》設立讀者編輯后,與讀者之間的糾紛案減少了三分之一。《衛報》設立讀者編輯的做法,引起英國新聞界同行的關注,現已為多家報紙效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我們與英國的社會制度、思想觀念截然不同,但他們對新聞業的一些管理模式、運作方式及自律的行為規范,還是可資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