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振等
紅軍智取遵義城
高士振
1935年1月3日,中央紅這軍某部紅4團在江界突破烏江防線,即奉上級命令迅速前進,直取遵義城。
第二天早上,中央直屬縱隊劉伯承司令員來到紅4團,同團長朱水秋商量奪取遵義的計劃。經過對敵情的分析,決定發行量智取,減少傷亡。劉伯承還要求他們對離遵義15公里處據點的敵人,必須予對全殲,勿使其漏網和走漏風聲。當日下午,紅4團立即出發,兵分兩路,于3時烏黑了敵人的據點。敵人迷信烏江防線固若金湯,毫無戒備,一個營的官兵被紅軍全殲。朱團長從俘虜中找了一個連長,一個排長和十余個貧苦出身的士兵,進行宣傳教育,要他們講清遵義敵情,并給以獎賞。敵連長經過教育,將遵義城的工事、守敵的兵力,一一講了,并畫了一張城防地圖。根據掌握的情況,本團長決定化裝成敵人,利用俘虜詐城,智取遵義。這個計劃報告劉伯承后,劉伯承表示同意,并囑咐說:“裝敵人一定要裝得像,千萬不能叫敵人看出破綻。”于是,紅4團1營的戰士化裝成敵軍模樣,帶上十幾個經過教育愿意與紅軍合作的俘虜,前往遵義城。其他部隊尾隨其后,以防詐城不成,實行強攻。夜晚9時,部隊冒雨出發,在泥濘不堪的路上急行了2個多小時到達遵義城下。遵義城上的敵人大聲查問,那個俘虜連長就按紅軍事先給他安排的內容回答說:“我們是外圍營的,今天叫‘共匪包圍了,莊子丟了,營長也被打死了。我是一連連長,領著一部分兄弟好歹逃了出來。現在,‘共匪還在追我們,請快開城門,救救我們。”遵義城上的敵人在查問了被打死的營長的名字后,又用手電向樓下照了照,發現都是穿著黔軍服裝的“自己人”,便打開了城門。開門的哨兵恐慌地問:“怎么‘共匪來得這么快?”話音為未落,紅軍已用槍口對準了他的太陽穴說:“我們就是紅軍。”敵人一聽,立刻嚇癱了,大隊紅軍乘機一涌而進,割斷電線,殲滅了城樓上的守敵,一舉拿下了遵義城。1月15日~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渡海登陸作戰
鐘曉東王立欣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三國時期,東吳人沈瑩就在所著的《臨海水土志》中記述了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也就是現在的臺灣。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我國的寶島臺灣為荷蘭侵略者所占領,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進泊鼓浪嶼,舉起“收復臺灣”的大旗。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經數年準備后決定收復臺灣,3月23日,鄭成功率官兵2.5萬人,戰船120艘作為第一梯隊先期出航。第二梯隊則由黃安等率領,共有官兵6000余人,艦船20余艘。戰船從澎湖出航后,海上刮起了暴風,船隊被迫折回了澎湖。3月30日,鄭成功當機立斷,傳令晚上出航,船隊頂風冒雨橫渡海峽。4月29日拂曉,在臺灣民眾的幫助下,鄭軍避開了荷軍重點防御的大港,利用漲潮之時,直駛荷軍防御薄弱的鹿耳港,從而從側后進攻赤嵌城。荷軍頭目揆一為挽回敗局,分別從海上和陸上組織了3次反擊,但均遭慘敗。揆一又使緩兵之計,向鄭成功“乞和”。鄭成功嚴辭拒絕,表示荷軍不投降,將以武力解決。此時,臺灣人民也紛紛武裝起來,向鄭成功獻力獻計共同打擊侵略者。荷軍孤城無援,在被圍9個月后,于公元1662年1月被迫簽字投降。至此,鄭成功完全收復了臺灣,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對臺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鄭成功率部打敗擁有洋槍洋炮、17世紀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殖民者,取得渡海登陸收復臺灣的偉大勝利,無論是在我國的登陸作戰歷史上,還是在我國反對外來侵略的歷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