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明
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不能違背法律,否則,當事人自身的利益不僅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還可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吳某與陳某關系很要好,陳某有賭博的惡習,有一次,陳某賭博時輸光了身上所有的錢。他仍不甘心,急于撈回本錢,于是向一旁觀戰的吳某借錢,吳某答應借5000元,并要陳某立了字據,約定第2天還錢。但陳某越賭越輸,很快這5000元也輸光了。過了幾天,一直等陳某還錢的吳某實在坐不住了,拿著字據找陳某要錢,陳某以沒錢為理由拒還。此事一拖就是半年,萬般無奈下吳某起訴到法院,以為只要有字據在,自己穩操勝券。
法院審理后認為,賭博是我國法律禁止的行為,吳某很清楚地知道陳某借錢的目的是用來賭博,而仍然借錢給他,這種借貸關系是非法的,法律不予保護。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1條的規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為了進行非法活動而借款的,其借款關系不予保護。”對雙方的違法借貸行為,可按照民法通則第134條第3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法院依據上述規定,判決駁回吳某的訴訟請求,沒收陳某的非法所得5000元,并對吳某和陳某作了罰款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