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維昭
蒙山位于川西平原西隅,距成都140余公里,名山縣城西出10里,有高速公路可達。此地有山巍峨,有水如練;清衣水秀,蒙頂峰奇,終年霧雨朦朦,極宜茶樹生長。細芽嫩葉披綠,茶畦濃蔭敞日,山情野趣,鳥鳴啁啾,絕壁飛泉,古剎廟宇,南眺峨嵋倩影,西望貢嘎雪峰,好一派人間仙景,來此品茗,夫復何求?
蒙頂蓋碗茶風味奇特。把一撮細而長的蒙頂茶放入特制的白瓷茶碗里,茶堂倌甫定呼吸,將壺內一線滾泉奔流入碗,沖激茶葉上下翻騰,然后碗蓋輕罩,悶住一腔熱氣。過一會兒,蓋邊就飄出如絲如縷的白煙,凝聚不散。再揭開茶碗蓋。頓覺一股幽香撲面而來,一杯春意,碧綠澄清,氤氳浮纏。但不要急于渴飲,而是用蓋碗輕輕潷一潷翠色茶湯,讓碗中舒展開的茶芽緩緩游動,沉下去,又升上來。細看一杯小世界,山川草木情,蒼條尋暗粒,紫萼落輕鱗。然后,靠著竹椅歪著頭,閉上眼,盡興嗅碗中香味,片刻再睜開眼,淺淺地呷上一口,慢慢地如癡如醉地咽下,清新婉約,回味無窮,仿佛是在怡情養性地啜著“兩腋生清風,我欲上青天”的飄飄欲仙的感覺。這時你才體會到當年陸游詩曰:“桑苧家風君勿笑,它年猶得作茶神”的高雅玄妙的風范,整個時光全融入了這漸淡的茶湯里……借助茶魂茗魂,留香齒頰,使人心境里滌洗了凡世的塵俗。帶著人生之頓悟,體認天地之華,感應萬物之理,茶香盈心,茶話盈耳,好不悠哉游哉。如有吟詠雅興,更會升華為一種茶文化藝術,陶醉其間,流連忘返。如果你興致怡然,還可一邊品茗,一邊聽“女茶仙”擺龍門陣。她可以從清朝皇帝乾隆江南茶館采風,到風流才子紀曉嵐茶作妙對;從諸葛亮平關羌駐扎雅安以茶祛病,到紅軍百丈關大戰用茶水洗傷。至于蒙頂山上所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匾賦、茶經典故,更是爛熟于心,把來龍去脈娓娓道來,令茶客們凝神謗聽、思接千古,深切體味到中國茶文化歷史的厚重。
說起蒙山茶的溯源,傳說頗多。據《四川通志》卷四十記:“漢時名山縣西15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師吳理真,修活民之行,種茶蒙頂。”另據名山文史資料介紹,吳理真母子住蒙山頂,老母雙目失明,靠兒子打柴維持生計。一日,吳理真打柴不慎摔下懸崖,恰被一棵樹攔住方保性命。吳理真受傷后,口干舌燥難忍,順手揪下一片樹葉放在嘴里咀嚼,頓覺醒腦提神。母親聽后,認為這是棵神奇之樹,能救兒子的命,應該也能治好我的病。于是讓吳理真采其葉,熬水洗目,并內服,不久母親重見光明。此后,吳理真上山搭棚造屋,掘井汲水,將其樹移載繁殖,讓當地人采葉飲用,果然消災祛病。人們廣為引種,成為蒙山特產,口碑銘刻下千年蒙頂名茶和“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的千古絕唱。
蒙山名揚天下,亦有賴于茶的歷史文化的傳播。中國有文學記載的人工栽培茶樹最早始于西漢蒙山茶。東漢時“蒙山茶”被稱為“圣揚花”、“吉祥蕊”;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成為天子祭祀天地貢茶。此后,經歷代文人墨客吟誦,名揚天下。白居易《琴茶》曰:“琴里知聞惟緣水,茶中舊故是蒙山。”唐代黎陽王《蒙山白云巖茶》詩有“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入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慨嘆。宋代詩人文同《蒙頂茶》詩則稱“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文彥博《蒙頂茶》的:“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云葉勝醍醐”尤為絕妙。更有浪漫的陸放翁詩云:“朱欄碧瓦玉色中,自候銀瓶誠蒙頂”,視蒙山茶為知己。詠誦蒙山茶的詩文浩若煙海,最為通俗著名的是民間千古不絕的一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其廣告效應馳名中外。
而今,蒙山茶已躋身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多有報道贊譽為茶中極品。蒙山茶這張名牌,已帶動名山全縣經濟騰飛,蒙山茶這支茶中奇葩必將越開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