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銘珠
曠男怨女向來是小說、歌曲百談不厭的話題,他們被視為社會邊緣人,是人家取笑、憐憫的對象。但現在這年頭可不一樣了,歐洲吹起了一陣獨身風,獨居竟蔚為風尚。
巴黎29歲的銀行員伊麗莎白·狄·柯葛雷把自己的獨立自主和擁有公寓看成她專業成就的戰利品。她開著高級房車在巴黎滿街跑,一手握方向盤,一手拿行動電話,在接電話空檔對記者談獨居生活。她說,她倒不討厭社交,她愛與人接觸,不過,“獨居讓我有時間和空間自省,我能有所取舍,有隱私,像個真正的人一樣生活。”
英國結婚率創百年來新低
古圣先賢曾說,人到頭來不免孤寂。但目前有越來越多歐洲人都決定早早孤寂度日。此事無關憂郁的哲學沉思,而是歐洲新經濟景觀的一項事實。人口學者也好,不動產開發商也好,公司主管也好,全都趨之若鶩。
法國社會學者考夫曼說,這種由家庭生活轉向獨居的趨勢,是過去一個世紀“沛然莫之能御的個人主義動力”的一環。通訊革命、由安定轉為流動的商場文化、婦女大量就業,這些已破壞歐洲人私生活。因此獨居者日眾,他們比前人長壽,離婚率日高,如果結婚,也是日趨晚婚。英國目前結婚率是160年來最低的;而法國國家統計研究所的報告說,1968年至1990年間,法國獨居者倍增。
獨居,北歐及都市特有趨勢
這種一人居家的現象仍是北歐及都市特有的趨勢,鄉村地區以及西班牙人、希臘人、愛爾蘭人似乎仍很戀家。相形之下,北歐人、荷蘭人、德國人偏好獨居;瑞典有40%,英國有700萬人(為40年前的3倍)。
據英國肯特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史凱斯最近發表報告《2010年的不列顛》預計,10年后,獨居家庭數目將超過傳統家庭。在倫敦的肯辛頓、鄧爾希等高級地段,約有半數人家形單影只。
今年,56歲的德國離婚男子柯婁斯特菲爾德出了一張名叫“不再孤單”的CD獻給獨居族,收入題為《電視沒看頭》《至少薯條還不錯》《冰箱總算又滿了》等15“首”獨居者家居的各種聲音。這張CD承諾要給獨居者“62分鐘的同在一起感。”
現今獨居者年輕漂亮強壯
這股獨立自主的風潮大抵是受歐洲新經濟環境的助長。時下這一代獨居者在歐洲從社會民主轉向更尖銳、更個人主義的美國資本主義期間長大成人,由于生長在民營化與消費者選擇日增的時代,今天精通科技的上班族在愛情與經濟方面也信奉自由市場。而且現代歐洲人富裕得有本錢獨居,也獨立到希望能獨居。
法國一家知名民意調查公司最近所作的調查發現,受訪的法國人58%視獨居為一種合理選擇而不是無奈之舉,其他單身的歐洲人也有同感。獨居在柏林教小學的愛爾蘭婦女艾莉絲說,她一直想自由冒險:“我討厭沉悶、枯燥乏味、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那多沒意思。”
從前,獨居者往往是婚姻的兩頭之一:20來歲、專業人士,要不就是死了配偶的老年人。現在,靠養老金度日者(尤其是老嫗)雖仍占獨居人口相當大的比例,但最新一批獨居者是三四十歲的高收入者,他們視獨居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獨居在瑞典》一書的作者艾娃·桑德斯特女士指出,以前瑞典語指獨居者的字眼ensam隱含“寂寞”之意,它是否定心態下孕育出來的字眼:認為獨居黑暗、寒冷,與人同在則溫暖、明亮。但其后出現肯定性的“獨居”一詞,獨居者年輕、漂亮、強壯,所以今天的年輕人希望獨居。
經濟景氣意味著他們工作更緊,而這使他們沒有太多時間發展男女關系。獨居巴黎的35歲作曲家文洛尤說,他沒空寂寞,因為他有太多事要做,“我總有些事要限期完成,這使我很難跟誰同住。”
即使結婚地盼有自己房間
最近出了《單身女性與白馬王子》一書的考夫曼認為,強烈的個人主義使人們期望伴侶更多,因此就算跟異性發展出關系,也不會持久。前述的艾莉絲流浪成癖,她上午教書,下午曬太陽或睡覺,為晚上的跳舞活動養精蓄銳。她說她從來都沒想過要跟母親一樣放棄事業當賢妻良母。
自立的生活所費不貲。在斯德哥爾摩、羅馬或柏林這類首都,房租貴,只有高收入者能獨據一室。獨居者多為專業人士。在法國,職業婦女每5名有1人獨居,勞動婦女則10人僅1人。法國政府最近撥出大筆經費協助20出頭、想搬出去自立門戶而經濟不許可的青年。
科會學家考夫曼說,這種自由可能令人上癮,特別是婦女。因為婦女仍被期望當賢妻良母,她們很難對抗這種觀念,因而獲得兩性平等的惟一辦法就是獨居。伊麗莎白并不排除結婚的可能,但她不會為男人而放棄自由。她說:“要是結了婚,我仍希望有自己的房間——一個能還我本色的逃避區。”
獨居男女刺激歐洲房市
數百萬獨居男女,目前正使歐洲城市的房市緊繃。爾后15年間,英國人口勢必會減少,但房屋數量卻會增加25%,主要就是因獨居男女的需求。英格蘭東南部現在建筑業前景大好:英國政府已授權興建的86萬戶新居,大半供中產階級居住。因為工作廢寢忘食、把家當宿舍的獨居男女日增。
獨居男女的進駐,往往會使原本破敗的地段咸魚翻生;一些健身院、酒吧、餐廳必然會跟進,而當地的音樂廳、劇院、畫廊也會欣欣向榮。法國文化傳播部一名官員說,獨居男女對法國文化生活實在大有裨益,如果沒有他們,就只剩下比翼雙棲和結婚有家的人士,而這些人偏好待在家里看電視。
[摘自美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