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影視圈,有“硬漢”之稱的伊斯特伍德以獨行俠和辣手神探的形象,縱橫四海近半個世紀。近10年來,他自導自演,演藝事業更上一層樓。1992年,電影《殺無赦》率先將其事業推向又一高峰,隨后他在一系列作品中,強調老年人仍有威風并鼓吹美國傳統價值觀,代表了典型的美國父親形象。這種特色在其新作《太空牛仔》中也表露無遺。
老牛仔再現江湖
《太空牛仔》從片名到故事到角色,處處都顯示出濃厚的夫子自道的意味。今年70歲的伊斯特伍德似乎在對觀眾說:別小看我們這幫老家伙,我們還很行哦!
眾所周知,伊斯特伍德曾演活獨行俠這一西部牛仔的經典形象,觀眾眼中,他就是西部牛仔的化身,象征了早期美國的拓荒精神與自由主義。不過踏進80年代,這個曾經令美國人驕傲的形象,開始受到各方的質疑,甚至成為老土的笑柄,在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的《麥迪遜之橋》中,他就被稱為“最后的牛仔”,意謂牛仔神話已破滅。
重燃傳統精神
但在新作中,“最后的牛仔”卻卷土重來。伊斯特伍德,這個不屈不撓的老牛仔,率領一眾老戰友,實現了當年不能圓的太空夢。可這并不是因為美國敬老,而是因為:他們不做就沒人會做!這情節真極具諷刺意味。
起因是早年放在太空的美國人造衛星壞了,只有當年的老人家懂得修理,太空署于是找來當年曾受太空員訓練、但最終沒能上太空的老飛行員,披起戰衣重現光輝。一切仿佛證明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老話。
太空總署開綠燈
美國太空總署對伊斯特伍德可是崇拜萬分,在得知《太空牛仔》開拍后,竟慕名提供了太空梭駕駛模擬機和各種訓練課程。
雖然這是伊斯特伍德首次拍攝外太空電影,但他的態度可不馬虎,從身體檢查、演員的太空裝、太空梭、X2實驗機到圣像號太空站,這些造型全由最專業的美國太空總署負責。他表示,光是圣像號太空站的制作就耗時3個月。
太空總署不但破例讓4位主要演員操作價值昂貴的太空梭駕駛模擬機,還讓他們接受了太空模擬環境的專門訓練,包括體能及實際操作訓練。除了年紀最長的詹姆斯·加納(72歲)大喊吃不消,伊斯特伍德(70歲)、湯米·李瓊斯(54歲)、唐納德·薩瑟蘭(66歲)都“老當益壯”,連太空總署的人都稱贊他們體力不輸年輕人。
老家伙大回歸
《征空救星》除了泛著一股濃濃的愛國精神外,稱他們為“太空牛仔”,也是一個極具美國精神的叫法——在西部開發以后,美國的拓荒精神已無處發揮,太空曾被指為最后的疆域。可是90年代經費收縮,美國的太空牛仔都無用武之地,要重拾光彩,就只有發展遙不可及的太空計劃。這可以說是美國傳統精神的科技式體現。而片中角色除了背負救世的偉大使命外(不然的話,損壞的衛星就會毀滅地球),最重要的,還是追逐和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伊斯特伍德堅持要跟當年一同受訓的伙伴一起出發。于是當唐納德·薩瑟蘭、湯米·李瓊斯及詹姆斯·加納幾個“老家伙”角色都出現時,戲里戲外,都是老演員們的一次大回歸。
《太空牛仔》由伊斯特伍德自制、自導、自演。曾在美國創下個人票房新紀錄的他,獲得過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頒發的年度榮譽獎,而在威尼斯影展中,不但有《太空牛仔》被選為開幕片,伊斯特伍德還獲得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接著在法國杜維爾舉行的美國電影節,也頒了榮譽獎給他。伊斯特伍德如此獎不完,仿佛印證了“越老越風光,越活越精彩”!
[摘自菲律賓《南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