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才
收送“紅包”,可能被罰款20萬元甚至判刑。這是記者日前從廣東省藥監局召開的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省藥監部門認為,將于今年12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對市民普遍關心的藥品制假售假、虛高定價、藥品購銷回扣等問題都做了詳細規定,市民用藥可更加放心。
夸大其詞以假藥論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不時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某種本來只能用于治療某種疾病的藥物,在其說明書上居然寫著能治五六種不同的病,令人無所適從。但今后,這種情況可能就難得一見了,因為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中明確規定對這種現象將以假藥論處。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條第六款指出:“所標明的適應癥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規定范圍的”藥物屬假藥,一經發現按假藥處理,可以處以貨值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造假售假罰錢判刑
過去對于制售假藥的行為,相關處罰法規比較寬松,只使用“處以罰款,并可以責令……”、“可以并處罰款”等字眼,對于罰款的金額也沒有明確規定。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截然不同,對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的單位個人除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藥品和違法所得外,還明確規定:“并處違法生產、銷售藥品貨值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藥品生產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以來造假售假現象嚴重,很大程度上是法規不嚴之故,這次詳細列明有關處罰規定,對制假售假行為將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收送紅包重罰20萬
對于舊《藥品管理法》沒有規定,而市民又普遍關注的醫藥購銷環節中的“紅包”(回扣)問題,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也做了詳細的規定:“藥品的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在藥品購銷中暗中給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的,藥品的生產企業、經營企業或者其代理人給予使用其藥品的醫療機構的負責人、藥品采購人員、醫師等有關人員以財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對醫療機構的自制藥品和收費都做了規定。如醫療機構配制制劑,應當是本單位臨床需要而市場上沒有供應的品種;醫療機構應當向患者提供所用藥品的價格清單等等。
摘自《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