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惠敏
孩子要入托了。這是自孩子出生以來跨出家庭的第一步。過去,我們總愛說,這是孩子和家長之間身心的分離;我們總是在想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一分離。其實,這也是家長和孩子的分離,這個分離對家長來說同樣難過。凡有過送孩子經歷的家長都有過那種“牽腸掛肚”的感受,都沒少在幼兒園的大門外頭掉眼淚。用一句媽媽們互相解嘲的話來說:要是不掉眼淚,那還是媽嗎?其實,絕大多數孩子都成功地度過了這次分離,繼續健康地成長起來。這里,我們只是想告訴正在或即將入園的孩子和家長,你們將面臨什么樣的場景,別人是如何處理的,又是怎樣度過的……萬事開頭難,送孩子上幼兒園的開頭尤其難。讓我們來看看這兩位家長是怎樣度過的:
上幼兒園的頭三天
陳鵬:女兒3歲剛出頭,盼星星盼月亮似的好不容易盼到了上幼兒園的這一天。我和妻子與所有的年輕父母一樣,歡天喜地送孩子上幼兒園。
第一天
女兒上的是一所重點幼兒園,離我家只有幾十米,走路不到兩分鐘。幼兒園7點30分才開門,這天早晨,還不到7點女兒就催促我們。女兒一邊催,一邊唱著剛學來的兒歌:“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問聲老師好。”
在女兒甜甜的歌聲中,妻子一件一件地清點女兒要帶的東西,生怕落了什么。我呢,就反復叮囑女兒幾句話:“不要欺負小朋友,但也不要讓小朋友欺負。”“渴了、餓了找老師。”“想大便就跟老師講,可別憋壞了……”翻來覆去幾句話,女兒都聽煩了,一個勁兒地喊:“不聽了,不聽了!爸爸媽媽快走吧!”7點20分,我們牽著女兒的小手下樓了。
女兒一路上蹦蹦跳跳,滿臉都是笑,滿嘴都是歌,那個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我和妻子看著女兒的樣子,心里甜滋滋的。當我們把女兒送到小(7)班的門口時,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師笑盈盈地過來和我們打招呼,然后,牽過女兒的小手,將女兒帶進了教室。幼兒園下午5點20分接孩子,我5點45分才下班。因為離幼兒園很近,我想早接或遲接一會兒不礙事。等我從辦公樓趕到幼兒園,已是5點50分,班里只剩下女兒和另外兩個孩子坐在椅子上發呆。女兒一見到我,愣了一下,然后“哇”的一聲撲進我的懷里。女兒一邊抽泣一邊說:“人家爸爸媽媽早就來接了,我以為爸爸媽媽不要小琪了。”說著又傷心地哭了起來。
第二天
早晨6點30分,小琪就醒了。可不管我怎么哄,她就是不起床。我和妻子都快到上班時間了,我有點急,問:“小琪,你是不是不想上幼兒園了?”女兒不回答我的問話,而是小聲說:“爸爸你快走,我和媽媽再玩一會兒。”女兒在和我用心眼兒,她想先把我支走,然后好對付媽媽,達到不上幼兒園的目的。時間來不及了,我看用軟的方法不行,就硬給女兒穿衣服。我給她往身上穿,她就使勁兒往下拽,一邊拽還一邊大喊大叫。我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給她穿上衣服,然后,抱起她就走。
這時,女兒喊出了心里話:“我不去幼兒園,我不去幼兒園!”女兒又哭又鬧,到了小(7)班門口,她死活不進門,哭得滿頭大汗,還一個勁兒喊叫:“媽媽,我要回家,媽媽,我要回家!”看著女兒滿臉的淚和汗,我和妻子真不知道怎么辦好。就在我們束手無策時,一位年輕老師出來伸出手抱過女兒,遞過眼色讓我們趕緊走開,然后抱著女兒閃進了門。妻子愣在門口,眼睛紅紅的。往回走時,我們沒有說上幾句話。這一天,我和妻子心情沉重,一直焦慮不安。有幾次,我甚至想到幼兒園看看,但又怕被女兒纏住。一到下午5點20分,我就三步并作兩步趕到幼兒園。女兒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一見是我,馬上撲過來,摟著我又是親又是叫,高興得不得了。走出教室,天藍藍的,女兒像一只飛出籠的小鳥,盡情地蹦呀,跳呀,唱呀。
第三天
妻子今天提前上班走了,走時女兒還在睡。女兒一覺醒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又跟我鬧開了。
好說歹說,總算把衣服給她穿上了,我扯起女兒的小胳膊,就往幼兒園趕。奇怪,走在路上,女兒不哭了,跟我說:“爸爸,你陪我玩一會兒再上幼兒園行嗎?”我點頭答應了女兒的請求,陪女兒在院子里的小花園轉了轉,看看螞蟻搬家,瞧瞧爺爺奶奶們練拳舞劍。玩了一會兒,女兒的情緒終于穩定了,說:“爸爸,我該去幼兒園了!”我心里暗暗高興,真沒想到女兒這么快就轉變了。走進幼兒園大門,看見很多孩子哭得跟淚人一樣,或許受到感染,女兒的小鼻子又開始抽泣,對我說:“爸爸,我憋不住想哭一會兒。”“你哭吧!哭完了就會好受一些。”就這樣,女兒邊走邊抽泣,到了小(7)班的門口,一個勁兒地嘮叨著:“早點兒接我,爸爸。早點兒來接我,好嗎?”我一邊安慰女兒,一邊答應她的要求。我往門外走的片刻,女兒忽然又沖我哭著喊了一聲:“爸爸。”當時我心里真有點難受,但我清楚:不管有多么的難舍難分,終究還得分,還得舍。想到這兒,我加快了腳步,頭也不回地走了出去。下午接女兒時,她的情緒比前兩天好多了,還有板有眼地和我講起幼兒園的一些事情,一口一個“我們幼兒園,我們老師”什么的,還真像那么回事。
張暉:兒子凡子2歲4個月的時候,在我和丈夫的強烈要求下,雙方父母終于同意送他去幼兒園了。我們是想讓孩子早些感受集體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形成自立的意識。在此之前,我們希望他對幼兒園有個好印象,有意帶他去過幾回幼兒園,每次他都玩得很開心。第一天上幼兒園,凡子顯得有些興奮。我騎車帶著他,邊走邊一遍遍地跟他說,要有禮貌,見了老師要問好,和小朋友要好好玩……進了幼兒園,看到有幾個小朋友在哭,凡子略有些緊張。當發現我走了的時候,他還是哭了。我狠狠心離開了幼兒園。說真的,雖然不是什么生離死別,但也難舍難分。頭一次沒有了家人的陪伴,若是口渴了,他會不會要水喝,上廁所行嗎……最后只有自我安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這一天似乎過得很慢,終于到了接他的時間,我竟興奮得像個孩子。凡子守在班級門口,翹盼著我的到來,看到我,他竟委屈地哭了。第二天,沒等他哭,我就走掉了,聽到身后的哭聲,我心里有些酸酸的。第三天,凡子睜開眼睛就說:“媽媽,我不去幼兒園。”然后一遍遍地重復著。但是這一天他沒有哭,竟自己走了進去。孩子真的是在進步啊!就這樣過了兩周,正當我得意兒子的適應能力強時,周五晚上,孩子開始咳嗽。也許是男孩火氣大,凡子一上火嗓子就發炎。第二天咳得越發厲害,我只好帶他去醫院。大夫建議打消炎針。一連打了三天吊針,在家呆了兩天,第三周就這樣過去了。第四周,我繼續送他,凡子又不愿去了。我一走他就哭。這時候最沉不住氣的要數他奶奶了。沒過半小時,奶奶就把凡子接回了家。晚上,婆婆打電話過來,列出種種理由要求不要再送凡子,我也陳述了種種原因堅持送孩子。 第二天,凡子仍哭,我早上7點半送凡子去幼兒園,婆婆在上午9點就把凡子接回去了。這樣孩子越發不愿去,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不去幼兒園。”實在沒有辦法,凡子的第一次入托 以失敗告終。哭,表達著孩子對新環境的懼怕、不適和抗議。那么,這是不是每個要入園的孩子的必經之路?他們會哭多久?幾個在幼兒園門口等著接孩子的家長聊了起來。
七嘴八舌說入園
張池爸爸:在孩子上幼兒園前,我們看了不少書,給孩子做了不少的工作,講幼兒園多么好,老師如何好,有好多的小朋友,有許多的玩具……我發現,我說的可能有點過了,孩子似乎把上幼兒園當成負擔了,他覺得上幼兒園是他要承擔的一件大事。上幼兒園后一直哭鬧得非常厲害。
秋實爸爸:盡管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說幼兒園多好,有許多小朋友在一起玩,但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人,總免不了有恐懼感。孩子哭了幾天,我們聽老師的話堅持送,過了幾天就不哭了。我們正暗自高興,沒想到過了兩周,兒子又不想去幼兒園了。一打聽,原來是前一天中午,他在幼兒園尿褲子了。“老師給你換褲子了嗎?”“換了。”“老師多好呀!為什么還不愿意去呢?”“在老師給我換褲子時,我光著小屁股,有小朋友看到我的‘小雞雞了。”瞧,別看孩子小,羞恥感還挺重;別看事不大,卻是孩子不愿意上幼兒園的原因。
肖誠媽媽:我的小孩是2歲半時上的幼兒園。為能讓她順利地適應園里的生活,我特意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專門為她過了一個2歲半的生日,標志她長大了,能上幼兒園了。可沒想到,她卻是班里適應最慢的一個,大約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不哭了。牛佳媽媽:我女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較強,從2歲7個月開始就不再尿褲子了。
她上幼兒園還是比較順利的,哭了不到一個星期就不哭了。但我體會到,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時一定要跟她講清楚上幼兒園是怎么回事。女兒上幼兒園的第一天,是我陪著去的,在幼兒園里玩了半天。我跟她講,這就算是上幼兒園了,她還以為以后上幼兒園總是媽媽陪著呢。第二天看不到我了,她就哭得一塌糊涂。為什么家長事先做了這么多的準備工作,孩子還是會哭呢?有關研究顯示,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一種自然規律,在一定的階段上是難以克服的。因此,我們應充分理解。
孩子的分離焦慮
●劉占蘭
孩子的分離焦慮主要指孩子與依戀對象(主要是父母或其他較穩定的撫養者)分離時所表現出的痛苦、不安、憂慮和煩躁情緒。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依戀對象的消失,如與父母突然較長時間地分離,孩子怕失去父母的保護和愛,常常表現為哭鬧不安。
剛入幼兒園的孩子普遍存在著分離焦慮,這是孩子從單一的親子關系向較為復雜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過渡時期出現的正常現象。但過分的焦慮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觀察研究發現,孩子的分離焦慮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哭得很厲害,但一周后就好了;有的孩子哭得不厲害,而且很快就能過去;有的孩子卻能哭一二個月以上,甚至有的孩子到了中班,還經常哭哭啼啼的;也有的孩子沒有明顯的哭鬧,但表情淡漠,拒絕參加活動;還有的孩子拒絕吃飯、睡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害怕可以在孩子學會處理和應對事情后自然消失,但焦慮自然消失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在孩子了解了情況并獲得了有關經驗后仍然可能存在。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幫助下減輕和克服分離焦慮。因此,減輕和克服孩子的分離焦慮需要幼兒園和家庭雙方的共同努力。從孩子出生到入幼兒園前的幾年里,父母應給孩子以穩定的安全感,如親自帶孩子。同時增加孩子的交往經驗,尤其是與同伴交往的經驗,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多鼓勵孩子獨自探索和游戲的活動。在孩子接近入園年齡時,可以先帶他到幼兒園去熟悉環境,了解在園小朋友的活動,玩一玩幼兒園的大型玩具,激發他對幼兒園生活的向往,對孩子克服分離焦慮將有一定的幫助。在幼兒剛入園時,要讓孩子感受到入園是一件好事,標志著他長大了;同時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這件事很堅決、很贊成,他沒有退路,不能想不去就不去。
當孩子沒有任何理由就提出不去幼兒園時,無論他怎樣央求,都不能答應;當發現他假裝用“肚子痛”等手段來求得家長的同情時,家長要善于察言觀色,可以用“看完病我們再去幼兒園”等辦法巧妙周旋。作為幼兒園來說,也要采用逐漸增加孩子在園時間、孩子分批入園、親子共同在園活動等辦法向幼兒獨立在園活動過渡,從而減少家庭與幼兒園生活間的坡度。老師要關愛每一個孩子,盡可能多地與孩子進行身體與目光的交流,滿足個別依戀性強的孩子的需求(多抱抱他,允許他拉著老師的手或衣服參加活動等),老師盡量當好孩子們的“母親替代者”;組織豐富的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和興趣的活動,使他們的注意力從媽媽轉移到有趣的游戲和活動中來。經過這些努力,大多數孩子都能較快地克服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的解除或克服標志著孩子繼親子關系之后建立起了新的人際關系,形成了新的“安全基地”,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也將隨之進入更高、更廣闊的空間。
分離焦慮僅僅表現在孩子身上嗎?不,你看孩子都不哭了,媽媽或奶奶還在那兒抹眼淚呢!分離、依戀的情結也出現在家長身上,同時投射到孩子的心里。什么樣的孩子焦慮程度高研究發現,孩子分離焦慮程度上的差異與入園前的交往經驗和撫養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在入園前有比較固定的撫養者,有比較多的探索活動機會和與他人,尤其是與同伴交往機會的孩子,焦慮的程度較低;先完全離開父母,由祖父母帶一二年,再由父母帶一二年的孩子常常焦慮程度較高。如果祖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探究活動少,與同伴交往機會少,焦慮程度就會更高;親子關系過于緊密的孩子,如父母(或撫養者)一直和孩子同一張床睡覺,或在睡覺時一定要聞“媽媽味”、“奶奶味”的孩子,焦慮的程度也較高;孩子過分黏人,不能獨立做一些事,在入園時也會表現較強的焦慮。孩子對幼兒園的感受主要來自他在幼兒園的體驗。孩子分離焦慮的程度與他們在入園時對幼兒園的感受有直接的關系。教師的言行如果讓孩子感覺到“老師不喜歡我”,想喝水或想小便不知該怎么辦;食物沒有家里的可口,午睡沒有熟悉的床和小被子……都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有些家長的言行常常使幼兒產生消極的感受,如有的家長在送孩子入園時不夠平靜果斷,表現出戀戀不舍,甚至有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哭;在接孩子時表現出孩子似乎受了委屈的言行,也會加重孩子分離焦慮的程度。
親子依戀,到底誰影響誰
張瀾
依戀的發起者是孩子,還是父母?親子依戀是彼此刺激的,父母對孩子的依戀影響孩子對父母的依戀。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那種深情的情感投入,對孩子細心的照顧,對孩子的關懷,實際上包含著他對孩子的依戀之情,由此引發孩子對照顧人(撫養者)的一種深切的感情聯結。所以,父母是孩子依戀的發起者。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情感跟父母對孩子的依戀情感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有些家長在剛剛送孩子的時候,孩子哭他也哭;送完孩子自己還處在這種焦慮的情緒中調整不過來。有的家長自己做了很充分的心理準備:孩子要哭,孩子要不適應……并做了很多相應的行為準備。結果,孩子上幼兒園哭得很少,家長就覺得太省心了。
越是家長做了心理準備的,孩子出現的不適應、分離焦慮的強度就越低。相反,有些家長覺得上幼兒園算不了什么,有什么事到上幼兒園再說吧。這樣的家長到時候很容易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家長自己出現分離焦慮的時候,應該如何解除呢?客觀地說,孩子如果能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焦慮感就能減輕一些。所以家長總要千挑萬選幼兒園。一所教育水平、保教質量、硬件條件都比較好的幼兒園會使孩子感到溫馨,有親切感;老師的和藹、溫柔,更能減輕家長的分離焦慮。如果一開始家長接觸到的老師比較急躁、大嗓門,甚至家長要跟老師交代一些事情,老師就有點等不得,就說:“沒事你們走吧,走吧。”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心里就更沒底兒,更焦慮了。所以,家長要想減輕自己的焦慮感,就要選擇一所自己比較放心的幼兒園。另外,家長也要樹立這樣的信心:哭過之后,你的孩子一定會找到適應新環境的方法,這是大多數孩子都走過來的路,你的孩子也行。
光選擇好的幼兒園還是遠遠不夠的。在孩子最初入園的時候,家長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時間和精力,爬入園這個“坡”就能輕松許多。下面這位媽媽對此深有體會。
沒勁,還不如我們幼兒園呢!
●周蓮娣
兒子即將滿3周歲的時候,我準備把他送進幼兒園。我先走訪、了解并選定了幼兒園后,便與幼兒園的主任商量能否讓孩子在入園前先到幼兒園來玩玩。得到允許后,我先后幾次帶著兒子走近(進)幼兒園。第一次,他站在幼兒園大門外看小朋友們做操,小朋友們做完操后,他立即激動地對我說:“媽媽,我能進去嗎?”第二次,他進到班里,看到那么多的小朋友和玩具,立即脫鞋跑到教室的地板上玩了起來。第三次,他又盡情地玩了一通組合玩具,樂不思蜀。直到被看門的老師請了出來。“媽媽,我也要去幼兒園,幼兒園真好!”果然,三次對幼兒園愉快的感性認識,使兒子對幼兒園產生了美好的憧憬。不久,兒子正式進入幼兒園了。也許是環境的新鮮奇特,也許是最初的美好印象深刻難忘,頭兩天他竟然來去都高高興興地,全然不像有的孩子哭鬧不止。然而,第三天早晨我把他送進幼兒園的大門時,他突然緊摟我的脖子不肯進去,而且還含著眼淚大聲說:“媽媽,幼兒園不快樂,我要跟你回家。”顯然,兒子對幼兒園“醒過味兒”來了。幼兒園沒有家里隨便,也沒有隨時可以吃的零食,老師更不可能總“抱抱”……兒子的這種表現在我的意料之中。憑我對他的了解,我知道環境變化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我帶他到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兒子都沒有表現出懼怕和緊張),關鍵在于他心理上的變化。
當置身的環境里他不再是中心,當周圍的一切不再歸他一個人獨享的時候,自然導致他心理上的不平衡。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得盡快讓他對幼兒園建立起感情,縮短他在家與幼兒園之間的距離感。于是,在每天接送他上幼兒園的路上,我總是指著路上的行人對他說:“你看,叔叔、阿姨每天都要去上班,大哥哥、大姐姐們要去上學,小朋友當然也要去幼兒園啦!”我還反復對他說:“幼兒園是每個小朋友都必須要去的地方,不去幼兒園就不能上學,也不能當解放軍(兒子很喜歡軍人)。”對于我這番純“理論”教育,開始的時候,他忿忿地說:“我就不長大,我長小。”
“如果你想長小,就會小到再回到媽媽的肚子里去。”“我不去,媽媽的肚子沒有窗戶,里面也沒有玩具。”“對呀,人只有從幼兒園長大,才能到很多很多的地方去,才能當解放軍。”有幾回這樣的對話后,我發現兒子不再像當初那樣反感“說教”了。有時甚至還挺認真地問我:“媽媽,人不去幼兒園真的長不大嗎?”可見,強化的作用已使他在意識里逐漸接受了“小朋友必須要去幼兒園”的概念,同時也知道了幼兒園的作用是“小朋友要從這里長大”。與此同時,我還盡可能地在家里創造一種幼兒園的“仿真”效果,造成家與幼兒園在某些方面的“重合”:單獨準備一張像幼兒園一樣的小方桌和椅子,買一塊小黑板,騰出一個柜子專門放玩具和幼兒書等。這樣一布置,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們家像幼兒園。”讓孩子在家里也有幼兒園的感覺,特別有助于他適應和熟悉幼兒園的新環境,也有助于拉近家與幼兒園的距離。另外,每天我把他從幼兒園接回來以后,我都故意和他談幼兒園的事情。一個星期過去后,兒子的情緒又穩定了下來,每天早晨他雖不是歡天喜地,倒也平平靜靜。又過了幾天,從幼兒園回來,他便滔滔不絕地告訴我在幼兒園里發生的一切,我表現出非常感興趣的樣子,還讓他教我說每天新學會的歌謠和小故事,并不時地對他說:“幼兒園多有意思呀,能學那么多知識,媽媽也想去行嗎?”“不行!你是大人,不是小朋友。”
“現在你去幼兒園開心嗎?”“開心,有那么多小朋友……”的確,兒子越來越喜歡幼兒園了。有一天他問我:“媽媽,我們家有國旗嗎?”我說:“沒有。”兒子嘆了一口氣:“真沒勁,還不如我們幼兒園呢!”
入園準備
精神準備:讓幼兒知道,幼兒園是一個美好的地方,那里有許多的小朋友;有會彈琴唱歌、跳舞、繪畫的老師;還有許多家里沒有的大型玩具;可愛的小動物……家長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玩玩具,給他感觀上的認識,引起他對幼兒園的興趣。了解并按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調整孩子在家的作息時間,減少孩子入園后的不適應。
物質準備:給孩子買一個小背包,讓他知道這是他上幼兒園用的,由孩子親手挑選一塊小手帕,繡上他的名字。買一盒油畫棒放在家里,當他有興趣的時候,把老師教的繪畫內容在家里表現一番。準備一二套內衣褲,因為孩子年齡小,換了環境容易濕褲子。凡是孩子的衣服都要繡上名字,以便老師查找。
自身準備:1.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齡,會表達自己要求。2.能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飯,會用水杯喝水。3.大小便知道告訴成人。4.會用手絹擦鼻涕。5.會自己脫鞋襪、穿衣服。
幼兒園基本生活常規的要求:坐:雙腳自然放平,背靠在椅子背上,雙手自然放在雙膝上。走:會一個跟著一個地走,不碰撞別人。洗手:左手拿起香皂,右手打開水龍頭沖濕肥皂,關上水龍頭,抹擦肥皂后,從手心到手背再到手腕用手揉搓后,沖洗干凈。關上水龍頭后,往洗手池里甩3~5下手,摘下毛巾擦干手。掛上毛巾后,兩手互握等待喝水或吃點心。進餐:要求幼兒飯菜都要吃,不說話,飯后漱口。脫衣服:脫鞋襪,再脫褲子,然后再脫上衣。穿衣服:先穿上衣,再穿褲子,然后再穿襪子和鞋。注意:1.家園密切配合:家長應該配合幼兒適應學習幼兒園的作息與常規要求。在孩子入托時,把孩子的特點和不足告訴老師,以便雙方配合,積極指導。2.不要責怪孩子:孩子在生活自理能力上有點滴進步,家長就要鼓勵。哪方面做得不好,找出解決辦法,不要一味責怪,引起孩子精神上的緊張。千萬不要用上幼兒園來恐嚇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