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榕
一個母親打電話給我說:“我女兒18歲了,去年開始,突然不肯吃東西,怎么勸都不成,已經一年沒有月經,最近卻突然暴飲暴食,把自己塞成一個小胖子……”她又說:“我最關心的是我的一對子女,我先生老是叫我不要管她,但是看她如此糟蹋自己,我怎能不管?我每次勸她,都是惹她生氣。你告訴我,我要怎樣辦才好?”
焦慮彌漫整個空間
我忙著備課,聽她焦急如此,忍不住說:“也許你先生說得對,女兒已經長大,要管她也管不來,你是不是很緊張?”她說:“我不是很緊張,是極度緊張!”我們都笑起來。我想,這位太太其實很有幽默感,怎的弄得這般彷徨。
電話線傳來一陣一陣的焦慮,連我也被弄得坐立不安起來。憂慮和焦慮是不一樣的,憂慮只是自己憂心,別人不一定感受得到;焦慮卻帶著強烈的侵占力,彌漫著整個空間。因此,母親的焦慮雖然出自關心,但是女兒所感受到的卻往往是一種無可忍受的控制。
最復雜之處,是他們并非不知道母親愛護自己,抗拒之余又加上一分內疚,挨不住,走不開,進退兩難。但是要焦慮的母親不要緊張,實在不容易。我問她說:“你先生是否比你能放松?”一問之下,勾起來的是滿肚子的傷心事。她說:“我先生與我是兩個絕不相同的人。從我結婚的那一天開始,我便成為一個啞巴!他從不把我放在眼里,對婚事一點也不起勁,成婚的那天連新鞋子也不置一雙,新房內也沒有大紅錦被。我不知有多傷心……”我原想說,我先生在結婚時也沒有置鞋置被,但是我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執著。
傷痕累累的母親
傷心的妻子變成兩個孩子的母親,對婚姻的失望,滿肚子情懷都放在孩子身上。沒想到孩子反而站在父親的一邊,都嫌她口羅唆。她的挫敗感,她的不甘心,她的無助,化做千言萬語,盡向我這陌生人傾吐。我趕去上課,對她說:“我要走了。”她卻一定要我聽她最后一段故事。她說:“你一定要聽完這個。那天我們一家出外,我一直走,一直走,到目的地后,才發覺他們截了一輛計程車上路,竟然不叫我……”這位母親傷痕累累,她的故事,其實代表了很多母親的故事。
我常覺得,我們這夾層一代的女人,大都百折不撓,精明能干,她們往往比丈夫更能適應。但是正因為如此,夫妻雖然一同經歷過不少難關,卻絕不同心,而且距離日遠。孩子夾在中間,自然有各種不同反應。
對家庭忠心的孩子
我放下電話,母親那句“我該怎么辦”的話,仍然縈繞在我的腦間。我實在不知道她該怎么辦,我只知道,孩子的問題往往反映的是父母的問題。
愈忠心家庭的孩子,愈難于放下父母親,也愈不能專心應付及面對外面的世界。他們的反叛,對象其實并不是父母,而是針對自己內心那一股無法消除的矛盾。我同時知道,一個事事不如意的女人,會有各種不甘心,很容易就會專心把精力投資在孩子身上,無意中會給兒女增加很多心理負擔。有個朋友的女兒也是患上厭食癥。那天她邀我同游。我們一邊談話,她一邊在后座提醒兒子如何駕駛:不要太快,要留心交通燈,為什么不走另一條路……兒子是專業人員,女朋友就坐在身旁,對母親的提醒一言不發,但是我坐在后座也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不平伏。我笑朋友說:“你對女兒一定更加放心不下。”她笑:我已經故意不看她,不提醒她,她仍是一樣向我發作。
我朋友不知道,她不聞不問,女兒也一定聽到她的聲音,感受到她的焦躁。
最難學習的一課
母親最難學習的一課,就是懂得什么時候要閉口,什么時候視而不見。尤其兒女在成長中,是夫妻最需要彼此的時候,因為如果你有個好伴,就會有人商量大計,就會覺得被人愛護,就不會把全部關注放在孩子身上。十多歲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發展適當的自我思想空間,如果事事都要父母提醒,就不容易成功地投入外面的世界。道理很簡單,卻很難實行。尤其當兒女患上厭食或暴食的心理病時,單叫父母不插手,實在是空談。遇到這種情形,專業的參與十分重要。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父母是最不適宜處理患者飲食問題的人物,最好是把這個問題交由專人處理;然后發展一個把孩子當成人的交談形式,什么都可以談,就是不談食物,才有機會打破這個以食物為題的僵局。我衷心地希望這位太太找到她生活的樂趣,因為如果解不開自己心中的結,將更難為兒女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