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安
據報載:北京一對從事航天研究工作的父母,把孩子莉莉從家鄉接到身邊,并讓她插班進了某小學六年級。莉莉學習很努力,但由于基礎差,小升初時,沒有被重點初中錄取。望著孩子悲菁的面答,父母又求三拜四,總算讓莉莉擠進了重點中學擇校生的行列。想不到,莉莉不愿擇校,并反復說考到哪兒算哪兒,初中努力,將來再爭取考上重點高中。但她父母認準莉莉只有初中上重點,考高中、大學才能一帆風順,無奈之下孩子只有順從。進入初中后,莉莉很用功,早上5點就起床,背單詞、背定義,放學后進家就寫作業,晚上從沒11點前睡過覺……期中考試后,老師很懇切地向莉莉父母反映:孩子雖很努力,但基礎差,與靠實力進校的同學競爭,她非常吃力,成績是后幾名。對此,父母商定:省吃儉用請家教。不料,孩子情緒非常激烈,含著淚花說:“不要家教!爸、媽,我覺得特別累,別逼我了。”父親一聽這話。動了氣。面對訓斥,莉莉眼淚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期末考試莉莉的成績仍然很差。此時的莉莉整日情緒沉悶,不聲不響,精神萎靡不振,有一天她終于用利器斷去其左手的四根手指……在醫院,大夫很惋惜地告訴父母:孩子患有嚴重的抑郁癥,最終導致自殘行為。因手指離體時間過長,斷指已不能再植。
抑郁癥,是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患。抑郁時人的心境與悲傷相似,但較持久,病人輕者情緒低落,憂心忡忡,整日愁眉不展,唉聲嘆氣;重則憂郁沮喪,悲觀絕望,自我評價甚低,自責自罪,生趣漠然,世界不美好,到處是灰色。抑郁癥癥狀與正常的情緒低落的區別在于:①程度和性質上超越了正常界限,病人常有強烈的自殺、自殘意向;②可具有自主神經或軀體性伴隨癥狀,如早醒、便秘、厭食、消瘦、精神萎靡等,此外,還有精神病癥狀或神經官能癥的表現。因此,抑郁癥是一組疾病的總稱。那么莉莉是怎樣與“抑郁”結緣的呢?她從家鄉來到北京,在來不及調整心態以適應新環境的情況下,在低起點上,便開始加倍努力學習,然事違人愿,此時,莉莉滿面悲苦,自卑感已產生。擠進重點中學擇校生的行列后,小莉莉早出晚歸,以更頑強的毅力,加倍拼搏,但與高水平的同學競爭,她依舊力不從心,成績仍是后幾名。這種惡性刺激,使她形成了“特別累,別逼我了”的憂郁沮喪的心理定勢。而省吃儉用請家教、超負荷的學習。其結果仍是成績很低!面對殘酷的現實,小莉莉悲觀絕望、“自責自罪”,患上了心因性抑郁癥,終于以斷指自殘來擺脫令她恐怖的競爭環境!在升學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像莉莉這樣的情形應引起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患有心因性抑郁癥的孩子,其心理或性格往往有缺陷,生活適應能力不強,因此平時應注意“防患于未然”。據此,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消除隱患,防范未然在不良環境中,孩子出現較持久的情緒低落、憂心忡忡、整天愁眉不展、唉聲嘆氣時,特別是孩子發出:“別逼我了”等求救聲時,家長應提高警惕,檢查自己的行為,并多與孩子溝通。
(2)正確評估,因材施教“知子者,莫過其父”,要正確評估自己的孩子,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和條件,因材施教,不斷調整目標和期望值。在充分發揮孩子特長的同時,要本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平常心態。而拔苗助長,只能將孩子困在失敗一絕望的惡性循環之中。從而損害孩子的自信心和潛力的發揮。
(3)建立自信。告別自卑成功的體驗越多,自信心也越強,西方盛行的“作業法”對增加成功的體驗很有效,其核心是從小從少的任務做起,確保經孩子的努力能獲得成功,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并不斷加強自信,形成良性循環。日本“深層冥想法”能充分運用潛能抑制自卑,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長處、優勢、他人贊美,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擁有更多的自信。
(4)暫避緊張,享受生活孩子五彩繽紛的生活不能剝奪,繁重學習之間,應讓孩子從事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如同學聚會、旅游、體育鍛煉、做家務、參加社團服務性活動等,以放松緊繃的神經,調節情緒,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5)咨詢合作。調整心態心因性抑郁癥往往病程遷延或經常波動,家長應該注意關心并積極指導孩子適應生活。孩子病情好轉后,家長要幫助其分析情感脆弱的原因,有意識對孩子進行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以加固精神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