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然 徐永安
曾經廣受消費者推崇的“健康食品”綠大米,在濟南屢遭檢查、“封殺”,一時間人們疑竇叢生:“綠大米”真的不能吃了嗎?不久前,濟南市衛生行政部門依據對生產廠家的實地檢查和省權威部門對“綠大米”的化驗結果做出結論:“綠大米”的確不能吃!它的綠色并非天然,長期食用“綠大米”有害人們的健康。
近幾年來,市場“綠色”風靡,不僅蔬菜水果,連人們日常食用的大米也出現了綠色產品:竹頤米、竹香米、青香米、綠大米,名稱雖有不同,卻無一例外地被冠以“清香四溢、口感舒爽、長期享用增進健康”等美譽。然而,一些權威人士卻提出,大米只有天然種植出的綠色才能被稱為綠大米,也才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而目前國內并無種植綠大米的技術,這些自稱天然的“綠大米”到底從何而來呢?
濟南市衛生行政部門對省城各大超市銷售的“綠大米”進行了抽檢,發現大米上的綠色容易褪去,很像是人工添加的,一些袋裝“綠大米”上還有明顯的蟲蝕痕跡。據了解,目前濟南有三家“綠大米”生產廠,其中生產青香米的山東眾成商務有限公司食品分公司已搬遷,新廠址不得而知,但依然繼續生產。在生產竹香米的濟南開發區孟宗竹類產品開發中心,檢查人員看到,工廠租用了一間雜亂不堪的倉庫做廠房,白大米和一種墨綠色的添加劑經過一臺攪拌機的加工,就變成了“竹香米”。也許是怕水洗后掉顏色,包裝袋上還特別注明“免淘洗”。檢查人員已勒令這家工廠停止生產。檢查人員又來到濟陽綠洲竹類食品有限公司,發現這家自稱獲得過國家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質量認證、即將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的生產廠只坐落在一酒店的四樓,且已人去樓空,只留下近5000公斤變質褪色的“竹頤米”。
省權威部門對取樣的各種“綠大米”化驗的結果表明,“綠大米”是由一種叫竹質精維素(也有的叫鮮竹液、竹香精)的物質經過一定的調配、混合和攪拌工藝摻到白色大米中制成的。竹質精維素由竹葉、竹青、竹黃、松針、山姜子葉等原料制成,這些原料均不在國家衛生部制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品種名單之內,按《食品衛生法》規定不能加入到食品中,很顯然,使用竹質精維素不合法。此外,有關人員經過對竹質精維素的檢測還發現,其中含有人工合成的色素亮藍和檸檬黃,而這種人工合成色素的應用違反了國家衛生部1987年頒布的《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
食品衛生專家指出,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原則首要的是不得影響食品質量和風味,理想的食品添加劑應是對人身有益無害的物質。人工合成色素有一定毒性,長期食用可能致癌。然而,這些對人身健康有害的“綠大米”卻借著“綠色食品”面紗的掩護,堂而皇之地以高出普通大米七八倍的價格走進了市場,欺騙了許多消費者。
摘自《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