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 冰
嫁,但她還是被他的癡情所感動。婚后她卻發現丈夫并不是個很顧家的人。他給了她完全的自由,但因此而和她缺少溝通。她很悶,于是回了娘家。
在家鄉她遇到了一個瘋狂追求她的“男孩”。她發現他對自己的感情后,逃回了家,但他依然緊追不舍,每天打長途電話向她訴說他的思念和痛苦。
在一次和丈夫鬧矛盾之后,她又回了家鄉。這令他欣喜若狂。“他毫無保留地寵我,每天無數次電話,要我注意身體、注意安全。還會為我忘記呼他而生氣。只要我一皺眉他就緊張得渾身冒汗,惟恐我會不開心、不理他。還說沒有我他就不能活下去。做為女孩,我沒有被父母寵過,后來做了妻子也沒被丈夫寵過,于是我被他的寵感動了。”她在信里這樣寫道。
在他的鼓勵下,她折騰了兩年最終和丈夫分了手。離婚后,她向他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并熱切地希望和他過一生一世。
但男孩的父母卻以他們的婚姻會影響兒子的前途為由不同意他們在一起,甚至以死相逼。在此之前,他們就有所反對,但在他的堅持下,他們的態度曾經緩和過,這也是促使她下決心離婚的重要原因。但不料此時他們竟如此反對。更可怕的是,他竟做出最后抉擇,流露出要犧牲她而成全孝道的意思。她真是欲哭無淚。
“我自認為在情感上是個不輕易放縱的人。我深深地沉醉于男孩對我的寵愛之中,無法想象自己拋開了一切卻竹籃打水一場空時,是否有勇氣再活下去!我是個護士,知道如何照顧好別人的生活,更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男孩說他深信將來再也找不到像我這樣的女孩,說分手他會很痛苦,甚至讓我殺了他。我不知道怎么辦。我想過死,讓他內疚一輩子,可是我連他的父母都沒見過,所以我又想見他的父母,爭取改變他們的想法。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這么做。請給我指路。”
讀著她長長的來信,似乎能感覺到她的心路歷程。她對感情的追求和投入讓人感慨,但是做為一名冷靜的旁觀者,我不得不說她的心智是欠成熟的。
首先,盡管在信中她沒提自己的年齡,但按照時間推算,應該不會太年輕。但是,還是“男孩”、“女孩”的稱呼男友和自己,似乎太受言情小說的影響了。
其次,過分強烈的情感補償心理讓她缺乏理性。雖然這與她童年的經歷有關,但是個體應當推動自己成長,不應該老是為舊賬所累。她對情感的需求很強烈,但是要知道男子肩負的社會責任更重,這也是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所決定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她的前夫選擇了工作,她的男友選擇了孝道。我認為男性在婚后應當關注妻子的情感需求,但是女性也必須了解丈夫與自己不同的心理狀態。
第三,她在信中反復描寫了男孩對她的寵愛。但是在我看來更覺得是一種控制:不顧一切的電話、將她像小孩一樣關照、說沒有她他無法活下去(但最后還是選擇了父母),而她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他強烈的控制感和占有欲,以及心智的幼稚——過度感性、不負責任、缺乏平等意識等。這一切只是緣于她陶醉在所謂的“被寵”感覺中喪失了自己的判斷力。
做為職業女性,經濟上的獨立應該讓她的人格更獨立。想要情感依靠無可厚非,但是一旦發現對方靠不住,也不應該就此喪失生存的意愿。她問我是否要見一見男友的父母,我覺得想解決問題的話當然應該見一見。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即使見了對方家人,說服了他們,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面對這樣的男人,我感覺這樁婚姻的未來恐怕是兇多吉少。
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我希望她能夠好好處理一下自己童年未了的情結,讓自己在情感生活中更現實、更清醒、更獨立些,以免今后再次被盲目的感情蒙住了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