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鴻啟
醫學研究證明:人的器官和動脈同時衰老。過去在人們的印象里,心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硬化、冠心病和腦血栓等)似乎都是到了老年時才患上的。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變化,上述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的發病率大大增加了。統計資料顯示,患心腦血管病的中青年人,占患該病者20%以上。
其實人在步入中年之前,血管的硬化過程已經開始:脂肪和膽固醇逐漸沉積在動脈血管內壁上,最初為淺淺的條斑。這時,如果不注意預防,條紋便會逐漸發展成斑塊。血管腔變窄,便阻塞了血流,從而影響重要的生命器官(心、腦、腎)。病變如果發生在冠狀動脈,就會形成冠心病,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嚴重看會造成心源性猝死。如果發生在腦血管,就會形成腦血栓或中風,使大腦嚴重受損。
那么,怎樣避免心腦血管病過早叩打門環呢?
運動與靜養不可偏執。“生命在于運動”,“生命在于靜養”,這是兩種并行不悖的養生觀。但問題是: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年輕化的特點,運動與靜養必須安排得更科學些。研究兩者之間的尺度,正是當代養生新理念的切入點。養生家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動靜養生的尺度,應參照“黃金分割律”為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O.618這個“黃金點”,便是動與靜養生的一個恰當的比例關系,即大致分為四分運動與六分靜養。可結合個體實際情況,動靜交替運用。這樣的養生方式能夠起到呵護心腦血管的效果。
專家們明確指出,心腦血管病變是引發健康滑坡的起始點。其狀猶如多米諾骨牌,第一枚骨牌倒下便會引發一系列骨牌倒塌。而這第一張最危險的骨牌就是心腦血管問題。所以,專家們呼吁:“護心行動”刻不容緩。其具體措施,從動的方面來說,就是低度運動,包括散步、打拳、騎車、做操等。這是消除機體缺氧狀態,防止血管病變的有效方法。它的好處是①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氧氣輸送能力;②改善心肺功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比例;③有益于降低血脂和控制血糖。從靜的方面來說,就是精神內守,保持心理平衡。科學研究證明,人的一切精神活動都會透過生物化學反應產生有益或有害身心健康的激素。如果不能自求心理平衡,心像細瓷器那樣極易裂縫,負面情緒會透過條件反射產生破壞健康的物質。所以專家們說:你遭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什么心態去應對。這種“以心轉境,莫被境轉”的精神內守的理念,是完全符合心理神經免疫學說的。
節食有益長壽。在保證食物多樣、粗細搭配、營養均衡的前提下,應控制食物的攝入量,以七八成飽為宜。營養學證明:節食可以延緩人的衰老進程,延長壽命。這便是以限食長壽為主線的“麥卡效應”。限制剩余能量的攝入,應成為科學的攝食養生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不僅適指事業,而且適指健康。早期預防心腦血管病,乃是當今中青年健身活動的主題。誰養生得力又得法,誰就能防止心腦血管疾病過早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