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鈺

科學合理地攝取食物營養,對于提高大腦功能,是至關重要的。最近美國學者研究飲食營養物質與大腦機能的關系時發現,人的情緒、智商和記憶力都受到食物的影響。這些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神經介質上,大腦神經元或神經細胞就是通過它,以閃電般的速度傳遞信息的。而大腦神經介質的變化,與血液循環中的營養物質有關,尤其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卵磷脂、酪氨酸、色氨酸、血清素及維生素等作用明顯。
因此,要想更好地用腦與“養腦”,就須科學合理地安排好一日三餐。
科學研究發現,早餐吃稀飯、面條、饅頭、糕點、甜面包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會增加人體內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能使血液中除色氨酸外的其他氨基酸進入肌肉細胞,色氨酸則乘機進入大腦,為生成血清素提供原料。血清素有鎮靜作用,它在腦中含量增加,會影響人的智力達到高峰。早餐如果吃油膩大的食物,如油條、炸糕等,因不易消化,使血較多集中在胃部,流進腦部的血液相應減少,降低了腦的靈敏性。因此,早餐應吃蛋白質豐富、脂肪含量低的食品,如牛奶、豆漿、雞蛋、瘦肉和水果等,以保持旺盛的精力。上午還可喝些咖啡和茶水,以使頭腦更清醒,更靈活,反應更敏捷。
若午餐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又缺乏足量高蛋白的副食,如米飯、饅頭、素炒菜或甜食快餐等,會使婦女瞌睡、男子慵懶困倦。40歲以上的人,吃了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午餐后,不論男女,下午精力集中程度都比不上午餐吃高蛋白質食品的人。研究認為,高蛋白飲食可使血液中的酪氨酸含量增加,酪氨酸可轉化為使人頭腦保持敏捷的物質——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是對大腦記憶功能有重要作用的介質,蛋黃、魚肉、瘦肉、大豆及豆制品含有多量的膽堿和卵磷脂,消化吸收后為大腦合成乙酰膽堿提供原料。此外,維生素能增強蛋白質的功能,促使腦細胞興奮,使大腦機能更加諧調靈敏。因此,午餐應安排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一般情況下,晚餐宜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促使體內分泌胰島素,以助色氨酸進入腦內轉化成有鎮靜作用的血清素,助人更好地休息、睡眠。如果夜間仍需進行耗費腦力的活動,則應適當補充蛋白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