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生
古往今來,春天一直是人們贊美的季節。春的美好在于她的勃勃生機。中醫認為,從立春到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諸節氣在總體上都具有地氣上升、萬物蘇醒、生機盎然的特征。人在春三月中,全身陽氣亦順應自然,開始向上、向外舒展,機體各臟腑器官也因此而發生著某些相應的變化。這時人們應當主動采取一些調攝形神的方法,使人體的調節功能與自然環境變化更加協調。春三月的合理養生,將有利于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之計在于春”,從養生角度而言,此話亦寓意深刻。
調神以養生機
“春氣”內玄于肝,而人的精神狀態與肝氣的疏泄調節功能密切相關。肝氣疏泄太過,則人易于發怒;肝氣疏泄過弱,則人易煩悶不舒。所以在春天陽氣升發之際,保持肝臟的勃勃生機,是調神的重要原則之一。宋代養生學家陳宜主張,“若別無疾狀,不須服藥,常擇和暖日,引侍尊親于園亭樓閣虛敞之處,使放意登眺,用抒滯懷,以暢生氣;時尋花木游賞,以快其意”。這不僅體現了為人之子的奉親之心,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長壽妙法之一。春日融融之時,不妨約上三五親朋好友去野外踏青,寄情于青山綠水之間。春天的氣息可使人內,心和平恬愉,消除抑郁煩惱的惡劣情緒,緩解工作中的緊張壓力,有利于臟腑氣血的調和流暢。這種有數千年歷史的“與大自然親近”的民俗風情,亦與中醫調神養生的宗旨相吻合。
緩形以適起居
“春眠不覺曉”說的是春困。春天氣候轉暖,人體的皮膚汗腺分泌趨于旺盛,周圍血管擴張,以致內臟、大腦供血相對不足,易于導致精神困倦。這是人與自然不協調的表現。
為盡快縮短或消除這種生理上的不適應期,人們在生活起居上應作適當調整。晨起衣著宜寬松,形體須放松,保持恬愉舒緩的心態與情致。待太陽升起,空氣中負離子含量增高后,方可在庭院中散步。舒展肢體,吐故納新,做一些有助于陽氣升發的深呼吸運動或養肝保健運動。根據“六字氣訣”要領,以“噓”字訣澄神滌慮片刻。口作念“噓”字口型而不出聲,徐徐吐氣,再以鼻吸氣,呼吸深長而細緩。此為1次,反復24—36次即可吐出胸中濁氣,吸取清新之氣。此法可清肝明目,疏散滯氣,亦有醒腦提神的作用。
善食以養脾氣
肝屬禾而味主酸,脾屬土而味主甘。春天得時令之氣,容易發生感冒、偏頭痛、胃痛、腹瀉、過敏性哮喘、高血壓、精神性疾病等。中醫十分重視時令的飲食調攝,主張“當春之時,其飲食乏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
春陽初升,肝氣疏泄。陽虛之人如果偏食酸澀之品,則易出現腹脹、胃口不好、便秘等癥狀;陽氣偏盛者若多食辛甘之品,則易導致頭暈目眩、胃痛腹瀉、鼻出血等。因此,偏于陽虛者可多吃些香菜、韭菜、胡蘿卜等辛甘微溫之品;偏于陽盛者可多吃菊花腦、馬蘭頭、芹菜等甘涼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