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瑞彬
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把“道德”納入健康的范疇,強調健康的人,或者希望健康的人,要注重道德的修養,注重精神上的升華。
我國歷代養生觀都認為,涵養德行是每一個人養生長壽的重要舉措之一。孔子關于養生的思想十分豐富,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方面:養德、養性、養身。養德即修德。在孔子看來,養生之道莫大于養德,養身必須養德。東晉著名的養生學家葛洪曾經說過:“若德行不修,但多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唐朝的藥王孫思邈也曾說過:“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由此說來,品德高尚的人始終會處在一種樂觀和坦誠的心態之中,而這種健康的心態不僅養身養性,更能利國利民。所謂寬厚養福,仁慈養壽,大德必得其壽,就是這個道理。道德修養差、品行不端、經常做壞事的人,或患得患失,或緊張不安,或憂心忡忡,覺睡不安穩,飯吃得不可口。這些人往往精神空虛,活得太累,于身心極為不利。古人曰:“生命由天賦,壽命由人為。”德不修則會損害自己的壽命,德修則益其壽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是主導,身體健康是結果。美國科研人員的調查表明,那些人際關系好、樂善好施的人,要比那些為人固執、自感寂寞的人長壽。巴西一位醫學家將583名犯有貪污、受賄罪的官員與另583名廉潔奉公的官員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前583人中低于當地人平均壽命的占60%,后583人卻只占16%,因而他得出結論:忠誠、善良、正直、廉潔的人,和道德修養差、品行不端的人相比,不僅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大,而且身體也健康得多,壽命也長得多。因而,即使是為了健康而修德,也同樣是值得提倡的。如果生活中的每個人都能勤于自省,見賢思齊,品行如一,堅守住道德的防護堤,重視道德健康,那么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文明進步才會有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