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雅麗
我9歲的兒子在一所普通的小學里念書。到了三年級時,換了新老師。在開學之后的家長會上。我得知這個班是全年級基礎最差的。好在兒子平時成績還不錯,我自我安慰:是金子都會發光。總不能為這個再想辦法換班吧。
新換的老師很有干勁,開學一個月后,就在學生中間開展了一幫一活動。作為小隊長,兒子的任務是幫助一位考試總在60分上下徘徊的男生。具體方法是每天從七點半到校開始,每節課后都要幫他復習、做作業。兒子又有點緊張地告訴我們:“這回我可有得忙了。老師說數學、語文、外語全得給他補,他要是有一門不合格,就扣我這門10分。”我聽了不以為然地搖頭,心里想,要是老師、父母都管不了,能指望一個同齡的孩子做什么呢?不管怎么說,兒子就從這天起,很認真地干上了業余輔導工作。
兒子很認真,每天一放學,準跟我念叨那個同學今天學什么了,做作業怎么樣。從他的講述中,我大致猜出,那個同學的進步不大,有時一天復習3個英語單詞也做不到。兒子很心急,有時晚上還打電話提醒他做作業、背英語單詞。
第二單元階段測驗那天,兒子回來得很晚。我在家與學校之間找了兩回,都沒有看見兒子。天黑了,兒子回來了,一進門氣哼哼地說:“這家伙真壞。”原來那位同學階段測驗只得了65分,老師讓我兒子把卷子送到同學家里。那個同學怕他告狀,在小區里繞來繞去就是不回家。兒子又不知道他家的具體住處,只能跟著跑,結果天快黑了,兩人才打打鬧鬧地一起到了那位同學家。同學的爸爸、媽媽不在家,兒子把試卷交給同學的奶奶,又怕沒人給他聽寫,結果只得留下來幫他聽寫完才走。
期中考試馬上要到了,兒子更緊張了,每周六上午特意跑到同學家里,逼著同學抓緊復習,讓同學不會的趕緊問他。瞧著他那份緊張樣,我心想:小孩子辦事就是認真,那著急樣,像是自己要考似的。
天不遂人愿。期中考試過后,那位同學的成績還是不理想。老師并沒有真正扣掉兒子的分數,但是在班會上批評了他,說他沒能幫助同學共同進步。有了這個前提,在這次班會上改選干部時,當了1年多小隊長的兒子落選了。
那天晚上,失意的兒子在家嘮叨個沒完沒了,一會兒怪老師不公平——我費了那么大勁,他不學,怪誰呀?說著說著便提出要換班。
聽著兒子的言語,我的大腦飛速運轉著——找老師交換意見,似乎不合適;批評兒子,有點過分;支持兒子,也不妥。沉思良久,我告訴兒子,這件事你確實有點冤。不過,你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你盡力了就一定成功。所以哲人說“做事但求無愧于心”,又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個同學進步不大原因很多,其中也有你的因素——沒能及時發現問題,沒有試試其他途徑,比如請他的父母幫忙督促,建議老師換個更合適的人選來幫他等。凡事都有兩方面,這件事從一個角度說是你的一次失敗,從另一個角度說你也有收獲:一是體驗了教別人的辛苦,你想你們老師帶40名學生有多么辛苦;二是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一件事不一定成功,但只要你盡最大努力就行;三是要學會一種生活態度,失敗不算什么,受點委屈也沒什么。男子漢要有寬闊的胸襟。
兒子專心地聽著,點點頭:“您的意思是說,不當小隊長也沒什么?”我點點頭又補充道:“因為一些失誤沒當上小隊長,這是你該負的責任。只要努力,你還可以成功。”
這次談話之后,落選的兒子情緒穩定,學習認真,很快就成了老師的小幫手。學期結束,兒子還捧回了雙優生的獎狀。